——记江苏省立五中校长 童伯章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张浩典
一
童伯章,名斐,以字行。江苏宜兴芳桥镇人,生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幼时家道中落,几至赤贫。但他发愤读书不辍。考取秀才后,做过塾师,也曾在官府衙门做过西席(幕僚)。由秀才考举人,亦有类似补习的方法,曾去江阴南菁书院听老师讲学,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此后任宜兴周铁桥竺西学堂校长。
1907年11月,常州府中学创办,童伯章应监督屠宽之聘任国文教员,1911年兼任学监。1913年4月,屠元博赴国会议员之任,童伯章继任校长。同年7月1日,江苏省公署教育处任用童伯章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校长。1925年童伯章辞去校长职务,前后在校19年,任校长12载。其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一遇战事,学校便成为驻兵之所,有时连开学都不能如期。加上经费短缺,办学困难重重。童伯章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使省立五中校务蒸蒸日上,成绩斐然。时江苏中等教育界有“苏南五中,苏北八中(今省扬州中学)”之说。他的学生,除张太雷外,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宜兴秋收起义领导人万益、史砚芬、陈伯麒,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周有光,史学家钱穆,心理学家潘菽,音乐家刘天华、储丝竹、刘北茂,文学家刘半农,教育家夏翔、段力佩、邵鹤亭,化学家李寿恒,地理学家胡焕庸,物理学家朱福釿,经济学家姜君辰,法学家陶希晋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二 自清末而至民国,学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童伯章治校,其管教方法,与时屡更。每变一法,事前必审度再三,力求尽善尽美。 童伯章上任伊始,即为省立五中制订校训“存诚、能贱”,制成匾额,书揭于礼堂之上,并经常向学生讲解,勉励学生为人真诚、作事踏实。童伯章之子、省立五中校友童致诚在《先严童伯章公言行之琐记》中说:“能贱,并非即贱,即人以为‘贱’我也能为之而已。”1922年的毕业生、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于1987年11月为母校80周年校庆时题词:“1918年我进常州中学,童伯章校长为我们新生讲校训,两句话,四个字,一日存诚,一日能贱。我铭记在心,一生受用。”说出了全体省立五中学生的肺腑之言。张太雷在校期间,应该是有机会聆听童伯章校长讲解校训的。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存诚、能贱”校训对张太雷影响的文字,但是,纵观张太雷光辉的一生,特别是他参加革命后所表现出来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不是这一校训对他影响的最好的注释吗? 童伯章任省立五中校长时,为学校制定了校歌,歌词如下:“泱泱民国,礼乐靖戈矛。多少英才硕彦,热心作育费绸缪。我延陵旧治,十字碑(1),二泉水(2),长桥剑(3),文物炳千秋。中有峨峨讲舍,中校髦士咏薪梗(4)。更农林工化,步趋欧美,膏晷(5)可勤修,庶他日珍奇辉媚,铜峰(6)笠泽(7)导源流。勉兹学子,毋贻祖国羞。” 省立五中校歌,描绘了家乡常州(包括清朝时常州府所属无锡、宜兴诸县)的风光,歌颂了家乡的光辉历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校歌充满了对莘莘学子的无限的希冀,特别勉励学生在步趋欧美的历史条件下,“毋贻祖国羞”。这铮铮作响的教诲,怎能不激起学生为中华堀起而刻苦发奋学习的热情?张太雷一生奋斗,不就是为了“毋贻祖国羞”吗? 三 在一些张太雷研究的著述中,指责童伯章对学生实行封建管束。其实并不客观、公正。 该校素尚严格之管理,童伯章治校,更以严格闻名,亲自制定一整套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现存1914年刊印的省立五中(管理细则》,首为管理通则,之下分列讲堂、自修室、操场、寄宿舍、试验等16项规则,所订规则具体翔实。《讲堂规则》规定:学生““出入讲堂,一律排班。上课时俟教员至前乃入讲堂;下课时俟教员偕出乃行散队”。学生因事请假,“必先由本生家属亲向学监述明原委或具详函径寄学监处方得酌量给假。请假之函由学生呈阅者无效。”星期日例假,“至学监室自摘名牌交挂门房出校,自朝膳后起至正午十二时回校听候点名。如届时点名未到而又非请假得准者禁假一星期之处分”,“本城学生家属在迩,星期六晚自修毕,准请假归宿,余不得援例出校。”《操场规则》规定:“一律著本校制服,不得杂用便衣。”《寄宿舍规则》规定:“晨兴后蚊帐一律挂起,被褥宜折迭整齐,加盖白布被单”。《试验规则》规定:“学生考试时,凡违背规则酌扣分数,藏夹带者分数全行扣除,代答两人之分数全行扣除”。 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整饬校风、严肃校纪、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平心而论,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数还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有些至今还在实行。有些规章制度,受当时的时代影响,这也不足为奇。只有一条于今不合,即星期天只休息半天。须指出的是,这一做法并非从童伯章开始,而是始于1908年3月屠元博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时,童伯章不过率由旧章而已。 原来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一律寄宿,至星期六晚自修结束后,家居常州城的学生可以回家(张太雷当属此例)。外地学生星期日早餐后方准出校。星期日例假全日,傍晚归校。后来,学校微闻有学生于星期日在外赌博,即派人密察,在城北放生池寺,有学生六人,与寺僧及外客围坐赌博,当场遇见,由校惩戒,各记大过两次,禁足半年,虽例假不准出校。学校规定改星期日之假期为半天。学生深以为苦,不时找机会反抗。
四 张太雷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参加革命后,在繁忙的工作中,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约30万字,充分体现了超能的基础。童伯章作为校内一位资深的国文教员,对张太雷文学才能的形成,应该有着较大的影响。 童伯章是中国近代文学家,钱基博著《近代文学史》有传。其精通训诂之学,著《虚字集解》一书,多有创见,部分已被我国专门研究古汉语语法及文字训诂学的学者杨树达采入其所著《词诠》中。杨在该书《序列》中申明:“上采刘、王,下及孙经世、马建中、童斐之书”。所谓“童斐之书”,指的就是《虚字集解》。 作为国文教员,童伯章授课绘形绘色,不同一般。他平时庄严持重,步履不苟,学生以“道学先生”称之。而一上讲堂则俨若两人,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常州府中学堂学生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回忆当年童伯章讲授《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情景:“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听课者如同观戏,印象极深,以至历数十年而不忘。这对学生理解领会课文,提高欣赏和写作水平极有成效。 童伯章主张多读古文并仿作古文。他认为:白话文佳者无可非议,但学文千万不可忽略读懂古籍和从中取得借鉴的任务,如此,就得仿作古文。其所著《学文三要》(世界书局影印出版),讲的就是怎样仿作古文的要点。 童伯章的作文教学,同样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因材施教。学生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庞杂而无头绪。他将一些天资较低、国文程度较浅的学生集中起来,设国文补习部。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作文须分三层,即题前、正面叙述及题后议论,范文教学也相应选择此三层最为明了者讲授,令学生于阅读时细心领会。而于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强调对文法的注意及如何组织写作材料。学校经常将他们组织起来上大班课。二是亲自作文,常以同一题目作文数篇,供学生及国文教员揣摩。1915年5月21日,常州一小车夫发现五名盗贼盯梢,意欲伺机抢劫自己推送的客人,遂佯称身体不适,请同行代他推车。暗中邀集一帮人,将盗贼擒获。童伯章以《记小车夫捕盗事》为题,布置学生作文,同时自己先作第一篇,采用某人向我叙述此事的写法,于第二天在校内公布,旨在说明作文要叙述完整,层次清楚。第二篇以雇车客人的观察、感受来叙述此事,在第三天公布并讲解,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何者生动。第三篇专门突出文法。如此一题多做,学生兴趣盎然,得益匪浅。此事当在5月底,张太雷尚未离校,应是读到童伯章写的文章的。且据老校友回忆,童伯章经常在大礼堂向全体学生讲解作文,因此,在长达四年的中学学习期间,张太雷还是有机会直接聆听童伯章先生的国文指导的。 五 张太雷在常州中学读书时,究竟有哪些教师教过他,这恐怕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根据1917年校庆十周年时编印的《十年中职教员表》,对照有关材料,可认定教过张太雷的教师有:世界历史地理教员陆殿扬、历史教员史国干、物理化学教员恽福森、地理教员童行安、手工教员陆福培。其余如国文、英文、数学等任课教师则无从查对。 童伯章聘用教师,既注重学历,亦注重实际教学才能。从整体上看,省立五中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学识,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形成了一个优秀教师的群体。陆殿扬,字步青,上海人。1909年起长期任英文、世界历史地理教员,后任教务主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省立五中杂志撰文《俄国之多数党》,介绍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及革命导师列宁的革命生涯,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势力雄厚,已得多数人民之赞助”。约1919年离校,任南京第一中学校长。史国干,字蛰夫,溧阳人。1908年至1919年任国文、中国历史、修身、课余游艺会篆刻部教员。工诗文,擅书法,尤精金石,人称“溧阳才子”。恽福森,字秀英,常州人。1912年起任物理化学教员。任教期间著有《详注英汉化学辞汇》。书中罗列化学矿物工业等名词约及万数,首列英文名称,其次成分,再次注释。书末附有有机化学命名大意一篇。注释中凡该物质之性状、效用、制法等及化学作用之理例及化学工业技术均详细加以说明,于考订名物之际旁征博引,包罗宏富。该书经教育部审定出版,广泛发行。优秀的教师群体,培养出包括张太雷在内的优秀学生群体,理所当然。 在常州中学期间,张太雷系统地学习了中学课程,其科目有:修身(包括持身处世待人之道,对国家、社会、家族之责任、义务以及伦理学大意)、国文(包括讲解、作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包括本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包括本国地理、外国地理)、数学(包括算学、代数、几何、三角)、博物(包括植物、动物、生理、矿物、地质)、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包括竹工、木工、金工)、乐歌、体操(包括兵式操、普通操)。 李子宽回忆说,张太雷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英语尤为突出,为同学们所羡慕”。英文教学,包括三部,分读本、文法、作文。学生重视英文学习,还另有一原因。清末民初,中学课本中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数学中的几何和三角,物理、化学均采用美国近宁公司、亨利哈脱公司和英国麦克密伦公司、钦孛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学好英文,成为学好这些课程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英文水准,无怪乎当时的理科教员都能兼教英文。此外,常州中学讲求英文教学方法。教务主任陆殿扬批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员学生同执课本,上课时教员朗读一遍,讲解一回,即以为其责已尽,其实与以前私塾教学无异。他主张英文教学须抱多练习主义,无论口答笔答,愈多愈佳,练习既多,则随口应答,均出自然,信手拈来,悉有章法。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无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省立五中承府中学堂之余绪,于1914年重建学生课余游艺会,设艺术、篆刻、博物、制图、雅歌、演说、英语会话、图画、摄影、军乐、手工、园艺诸部,每星期练习三小时。学校规定每生必须参加1~2部,我们虽不能了解张太雷参加何部学习,但根据学校规定,他必须参加课余游艺会的学习。这对于拓宽知识、增长才能大有裨益。 六 有人指责童伯章校长要求学生死读书,不要过问国家大事,可谓言出无稽。纵观童伯章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的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时期,他拥护革命并积极参与由校长屠元博领导的反清活动。常州光复后,一度任常州军政分府秘书长。他在《本校十年大事述略》中记叙常州府中学堂及监督屠元博反清活动的部分被收入《江苏地区辛亥革命史料》集。 附带说几句,个别关于张太雷研究的著述中,将屠元博领导常武地区辛亥革命一事对张太雷的影响写得太具体,太实在,未免言过其实。理由之一,1911年,张太雷还毕竟只是一个13岁的中学一年级学生。其二,从1911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四)起学校停学,直至1912年4月1日才重行复学,其间,学生散学在家。其三,屠元博当时的活动处于秘密状况。常州光复的当事人吴樵长、吕叔元在解放前所写的《武进光复之回忆》,第一句便是:“辛亥吾邑光复,其秘密机关有二:一、县农会;二、府中学。”后又说:“当时密议决定革命程序,宜分两步:第一次,官绅专制非先打倒不可;第二步,要结合地方同志,相机奔走,与各地革命党联络,参加推翻清室。”“于是由元博、稚竹邀傅侪……等十六人,结一秘密团体。时相密议……不能不严密防范也”。因此,一般外人特别是学生是不会了解其秘密活动的。 有些著作中,津津乐道屠元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参加反抗清朝统治的武装革命活动。殊不知训练这些扛不动真枪的学生去参加武装革命活动,于人理、道德都不宜。常州府中学堂自创办之日起就设有兵式操课,起初只是徒手演习,1909年6月,从两江总督署领到名为“快利”的枪支120杆供兵式操演习。低年级学生身单力薄,扛不动真枪,学校便削制木枪若干,以供演练。当事人吴樵长、吕叔元在《武进光复之回忆》中也只是说“一旦发生机会,并可谓训农团,借作革命武器”。 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张太雷在1924年10月8日所写《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上的意义》和1926年lO月lO日所写的《今年纪念双十节之意义》中认为辛亥革命用激烈的手段推倒清朝,但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反帝反封建、建成民主国家的使命。这是张太雷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用马列主义观点对辛亥革命所作的深刻的分析。在中学时代,他所能有的只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社会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穷人依然受苦的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张太雷思想状况的恐怕莫过于1914年10月编印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同学录》记载的他自取“长铗”字一事了。 “长铗”源出典于冯骥。战国时期,冯骥趁为孟尝君收债之际,将凡是交不起利息的穷户,连本带利一概蠲免。债券当众烧毁,穷债户们甚为感激。张太雷以冯骥自比,取字“长铗”。这和后来改名太雷一样,决非偶然,正是他远大抱负之所在。 无独有偶。在这时与张太雷同在省立五中读书并高出其一班的瞿秋白那时也说:“现在就是没有梁山泊聚义的地方,我虽不能做拿着双斧的李逵,至少也好做一个水边酒店里专门接送来往好汉的酒保”。一个效法冯灌,一个要当“酒保”,他俩萌生的对旧社会的反抗思想何其相似乃尔! 1915年4月18日,省立五中师生发起救国储金活动。当时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如若要雪耻图强,必须振兴实业,精练器械,然而限于财政支绌,事不能成,便在上海发起爱国储金运动。省立五中30多位学生率先响应,说我们也是国民一分子,怎可不尽此义务,各捐银币一枚,共30余枚,交给级任导师作为救国储金,请教师代为送救国储金事务所,受到教师的称赞。学校中有些人认为:以区区之数,无补于事。这些学生反驳说:我们尽国民义务,国家得益多少,不在计内。况且我们一人捐一枚,如中国四万万人都如此,这能说是小补吗?并且表示,今天我们尽我们的心愿,储金救国,将来毕业后将以此种精神为国出力。全校师生纷纷解囊,全力存储,教员共储银125元,学生389元。 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政府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省立五中师生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学生自治会派人于校门口,检查师生外出所购之物是否为日货,如有误购,劝令退换。 此外,省立五中还由学监史蜇夫倡议,师生集资筑建“对日亭”一座,取名“对日”,含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之意。7月11日,“对日亭”落成典礼举行。亭上升中国国旗,校长童伯章及教职员、学生依次至亭前致礼,然后齐集于大会堂,由童校长报告建亭宗旨,继由学监、经济法制教员陈大猷述中日两国外交关系,谓提倡国货为第一要务。述毕,全体师生齐声高呼:“毋忘此日!” ,张太雷离开省立五中应在学期结束,此时尚在学校,应该参加这些活动,这对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忽略的直接作用。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爆发起义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7年11月1日,童伯章家乡宜兴爆发秋收起义,其主要领导人万益、史砚芬、陈伯麒均为童伯章学生,后万益、陈伯麒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童伯章闻此噩耗,万分悲痛,冒着危险为万益书写墓碑,四个篆体大字——“万益之墓”,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无声的控诉。这墓碑至今仍耸立在宜兴烈士陵园万益墓前。 1927年12月12日,童伯章的又一名学生——张太雷为革命光荣牺牲。 七 1915年夏,张太雷提前离开省立五中,其缘由取李子宽所述:“暑期之前校中曾起风潮。我以屡忤教师,为训育人员所不满,首被除名,但除名布告不举具体事由,仅谓某某桀骜不训,不堪造就。我班同学不以为然,提出质问,卒至罢课旬日,先后开除学生五名。学监意欲示威,对于异班同学亦加压力,于放假之日揭帖于窗,谓‘某班近起风潮,张复、瞿爽(即瞿秋白)索行不谨,与李某相似,如不悔改,下期毋庸来校’云云。太雷不堪无辜受辱,遂决意投考他校。” 张太雷未能在省立五中毕业,不能不认为是件遗憾之事。但笔者认为,事情起因是个别学生屡忤教师,为训育人员所不满,纯属学校内部管理事宜,与政治无甚相关,不必上纲上线。再则学校所出布告,只是训诫,并非开除。当然不必讳言学校在处理此事上确实过于严厉。至于瞿秋白离校,他自己在长汀监狱中所写的《记忆中的日期》谓因家贫而辍学。现在许多有关瞿秋白生平年谱著作中也大多采用因家贫而不采用被学校“开除”的说法。 综上所述,童伯章是一位江苏地区著名的学者、中等教育专家,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对张太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文学方面的影响,尤其重要。
注释: (1)十字碑,即延陵季子碑,在丹阳县九里镇,刻“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王,两行十字,传为孔子所书。 (2)二泉水,即天下第二泉,亦称惠山泉、陆子泉。在无锡市惠山山麓。相传由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水质甘香重滑,宜于沏茶。 (3)长桥剑,指西晋义兴阳羡(今宜兴南)人周处用剑在长桥斩恶蛟事。 (4)薪牺,积木柴以备燃烧。《诗•大雅•械朴》:“凡凡械相,薪之塬之。” (5)膏,照明用的油火。晷,日影。膏晷,犹言夜以继日。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之继晷”。 (6)铜峰,即铜官山,在宜兴境内,铜峰叠翠为宜兴著名风景之一。 (7)笠泽,太湖。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