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2021年第二期《义乌史志》】
(童 晓)
1937年,26岁的刘清香只是一名普通的地矿技术员,他奉命到义乌调查砩石矿。当时谁会想到,这位被义乌山民误以为盗矿贼的年轻人,后来竟成了大学教授与著名的地质学家。
佛堂砩石调查案
民国时期义乌的砩矿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详见本刊2020第3期《民国义乌砩矿业钩沉》)。笔者不久前在省档案馆搜集到的一桩发生在义乌佛堂的有关砩石调查的旧案,可以帮助我们立体地了解那段历史。
1937年前后是义乌砩矿业发展的高峰期。当年的6-7月,在义乌佛堂,发生了一起省建设厅技术员被当地势力非法拘押的案件。 这桩案件的主角,涉及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地质矿业历史的重要人物——刘清香。
案件发生的经过是:
1937年,浙江省建设厅辖属省矿产调查队技术员刘清香,男,26岁,奉命赴义乌县调查砩石矿。他于6月17日携工人叶阿二到达义乌。他们首先谒见时任义乌县长章松年,然后由建设科(第五科)张科长接见。各事接洽完竣之后,即于次日出发到义乌东乡端头、徐村等处调查。因行文不及,县府由第五科开具便条通知三友乡乡长妥为协助保护。
当时在义乌东乡端头、山口村附近进南山,有矿商童子联呈采的第一区下驴乡石脚桶砩石矿,附近还有童子联呈采的南山坑白殿山砩石矿、童子照的南山坑里双坑山等矿,在徐村附近有童子联的铁骨龙等砩石矿,规模都不算小。刘清香一行在义乌东乡端头、徐村等处调查了十多天,顺利完成了该段计划。
7月2日,刘技术员由徐村移居离佛堂镇东北五里许之双林寺。3日午前8时至佛堂镇,他用长途电话通知县政府建设科张科长,声明住处及调查地点,又言明拟在云黄寺附近老虎洞采集砩石标本,请转饬佛堂公安分局通知当地乡保长,转告乡民,勿生误会。当时佛堂公安局局长除转告云黄乡乡长知照外,拟派警察二名协同保护,刘技术员以事关秘密调查,人多不便,谢绝派警。3日午后返回双林寺,又至刀枪山、云黄山考查。
当时,义乌佛堂镇有义乌最大的砩石转运码头。云黄山、双林寺附近砩石矿场众多。义乌东乡里金村白羊山老虎洞牛脚跡等砩石矿由矿商陈乐薌呈采, 二十四都塔山下刀枪山矿由矿商赵心田呈采,二十四都罗汉堂大尖山大胆柱(督头坑大擔柱)矿由童子联呈采。此前,云黄山、画山、刀枪山、塔山下、老虎洞等矿还曾由东阳人璋华公司的何绍韩开采。
4日午前,刘清香雇石匠一名,由向导丁槐桂同至老虎洞采集标本,测量矿脉之长宽、走向、倾斜等。历时三小时,采标本十五块,重百余斤。12时,雇人挑至双林寺。午后又至附近骆村调查常山、中心岗两处矿。下午6时归来,饭后绘图。晚上9时入睡。
晚11时许,突有塔山下(位于寺之东北、距约四里)人丁祥为、丁景清、丁廷海等率领十余人,破门而入,声势甚凶,形同盗匪,强迫工人叶阿大与刘清香起来,他们非理责问,兼加辱骂,声音噪杂,百般恫吓,称刘并非省厅派员,系私采老虎洞矿产。开始,刘清香以为是他们误会了,取出厅里信件,县府建设科科长手谕,以及通知县府电话收据,向他们申诉,刘是采标本做研究用,曾请公安局通知乡保长,实非私采矿贼。谁知他们竟不听,视公文如废纸,故意与刘作难。他们声言怕刘逃走,强迫劫持至塔山下小学。在刘技术员看来,这些人既无公事又无乡保长领导,纯系一群地痞无赖,若反抗恐伤性命,被逼无法,只有随之而去。等到到了塔山下小学,他们把刘交给乡副丁作栋看管。刘此时又依前向其说明,丁作栋也坚持不信,并令丁槐桂在夜间看守。向导丁槐桂是丁氏同族之人,当时他虽然作证,刘是奉命调查人员,亦不见信。丁槐桂迫于族势,只得听命看管。刘处于此种情况之下,无理可喻,惟有一切置之不理,任由他们处理了。刘精神上受到刺激,加之夜间蚊叮虫咬,一夜未眠,直到5日上午9点,也没有吃到任何东西,痛苦难以形容。
所幸的是,刘技术员所带的工人叶阿二,5日早上4时即由双林寺自动赶赴县城求救。他早上8点赶到县政府见到张科长,又打电话给省建设厅,请求设法营救。
上午9时左右,佛堂公安局接到县府张科长电话,立即派许姓署员,率领十名警察,全副武装,赶到塔山下营救,并将为首人犯拘案依法办理。当时丁祥为、丁景清等人已望风而逃,警察带走了乡副丁作栋、乡丁丁廷海二人。许暑员又雇了皮笼请刘技术员乘坐,众警察前后保护,中午12时抵达佛堂公安局,刘技术员始完全脱离危险。佛堂公安局局长即复电县府,已将刘技术员营救出险,并将为首人犯径送义乌地方法院依法办理。又将此案饬办经过情形,函请义乌地方法院依法从严讯办。
7月9日,云黄乡乡民丁廷海、丁景清、丁祥为三人向省建设厅王厅长发去快邮代电申述,219字的长篇电报(标点为笔者后加),把案件经过描述成误会,并控告公安局滥用威权。
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王钧鉴:查本县云黄山为砩石出产地,经营开采颇称发达,自本年六月十日奉县长布告略称,矿石均归国有,非依法取得矿业权者不准擅自开采等语,故凡经营斯业者莫不惟法是从,讵料本月四日傍晚,突有三人形同工匠至云黄山老虎洞擅自采去砩石约数百斤,当由看守山人丁景清知悉,遂报告云黄乡乡副丁作栋,并由丁作栋率同乡丁丁廷海、云黄山常经理人丁祥为暨丁景清前往查询。中途晤见据称刘姓,系建设厅委员,向其乞验凭证一无所有,再三询问,言语支吾,因时已夜深,请刘君留宿塔山小学,翌晨由乡长丁福奎、副乡长丁作栋等陪同刘君前往佛堂公安局,俾得明瞭一切。讵公安局长王春不明事理,竟将一干人等擅行看管拘禁,并勒令丁福奎、丁作栋具结始得释放出局,将丁廷海、丁景清扣留监禁,并逮捕丁祥为到局,一并拘禁公安局。窃以公安局长职在安民,如此滥用威权,鱼肉人民,于法何在?乡民无辜,遭此虐待,民权何存?叩请钧长主持公道以伸冤,抑实深啣感。云黄乡公民丁廷海、丁景清、丁祥为仝叩陈。
7月15日,回到杭州的刘清香将案件经过向浙江省矿产调查队办事处曹总干事详细汇报。省建设厅8月23日宇字第274号公函给浙江高等法院。浙江高等法院院长郑文礼、首席检察官宋孟年8月3O日文字第610号公函,转令义乌地方法院查照依法办理。
9月1日,义乌县县长章松年致函省建设厅:兹查丁廷海等不但不自知其非法、静侯法院处分,尚敢颠倒是非,诬控佛堂公安局长滥用职权,实属刁悍已极,应请钧厅函转浙江高等法院令饬义乌地方法院依法严办,以敬效尤。
刘清香何许人?
浙江省档案馆的民国档案没有刘清香的籍贯生平资料。笔者考证,刘清香就是刘之远,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浙江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据浙大校友网刘良《我的爷爷刘之远》一文载:刘之远原名刘清香,1911年出生在冀豫交界处、太行山麓的河北省磁县。刘清香虽然出生于没落家庭,守着几十亩的薄田,但成家过早,有两个孩子缠身,再加上经济上没有来源,似乎阻断了他求学的道路。但他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远赴河北省正定县读中学。
刘清香正定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就教于李四光教授,1935年毕业。经过几年的刻苦深造,他由一名从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成长为一名指点江山大川的地质学者。志向高远的他曾一度萌发远渡海外求学的念头,但是家庭的贫困使他不得不放弃。
1936年中秋节后,刘清香告别妻儿,远行南方。先在浙江省建设厅辖属省矿产调查队担任技术员。期间曾经到浙江省内多地调查勘探矿产,具有出色的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发生于1937年6-7月间的义乌佛堂砩石调查案,就是这个时期的事件。
刘清香从义乌回到杭州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为了保存为数不多的智力资源,1937年11月11日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700多名师生,开始了西迁。从杭州出发经浙江建德,1938年初至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9月又经湖南、广东,1938年底抵广西宜山,又于1940年1月至贵州永兴、青岩、湄潭、遵义。三次西迁,历时三年,行程5000多里。这是浙大师生创造的“文军长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壮举。
1939年1月,刘清香应浙江大学史地系叶良辅教授邀请,参加湖北巴东鄂西矿产调查。同年4月,刘清香以刘之远之名,应聘于西迁广西宜山办学的浙江大学。1940年初随浙大继续西迁到贵州遵义,任教于浙大史地系,任讲师,主要讲授“地质学”和“地形学”,并负责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实习。
刘之远到浙大之后成为叶良辅教授的助教,负责矿物岩石实习和野外实习,由于叶良辅身患严重的肺病,野外采集标本都是刘之远带队的,实习后刘之远主动征询同学们意见和叶良辅的意见,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深得同学们的好评。
刘之远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1941级的学生、美国匹茨堡大学终生教授谢觉民;有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利普;有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东阳人赵松乔;有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的施雅风。施雅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夏季刘之远讲师带我们二年级同学进行较长时间的地质实习,让我们对遵义附近的地层、岩石、构造与地形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熟练地应用地质罗盘、高度表、大比例地形图等进行野外工作,极大地增强野外工作的兴趣。”
1940年在贵州桐梓地质实习,左起刘之远与学生蔡钟瑞、施雅风、杨利普、赵松乔
1949年浙江大学在西迁七年之后,又回到了杭州。刘之远却奉命来到了南京中央研究地质研究所,与后来在国家地质科技战线的顶尖人物李四光、黄汲清、李春昱等成为同事。1957年,刘之远被戴上“右派”的帽子。文化大革命不久,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精神上郁闷愁结,身体每况愈下,于1977年夏天在南京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
刘之远与团溪锰矿
刘之远的一生命运坎坷,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政治上受排挤,浓缩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但在浙江大学的这段时光里,却写下了他人生浓墨重彩的一页。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之后,重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刘之远发现的高品位、蕴藏丰富的锰矿是其中之一。
《遵义县志》记载,刘之远于民国30年对团溪农民送来的铁矿样品进行化验时,发现为高品位优质锰矿。随即赴团溪进行勘察,察明团溪锰矿分布情况,报地矿部门参考。民国35年《贵州经济建设》杂志发表其《遵义团溪锰矿概况》一文,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为遵义锰矿的开采、冶炼奠下基础。并著有《遵义地质》、《遵义、桐梓二县地质纲要》、《川黔铁路沿线地质矿产》、《黔北地质》、《黔北武纪地层间之不连续》、《川黔沿线之煤田》、《黔北地层发育史》等。后来团溪锰矿发展成为遵义铁合金厂,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的铁合金企业。
团溪锰矿的发现,意义重大。为了尽快查明矿源,探明储量,取代湖南锰矿,服务于抗战后方的钢铁冶炼,造出更多更好的枪炮,支援前方的抗战,受恩师李四光嘱托,得史地系主任张其昀首肯,有叶良辅教授支持,刘之远利用暑假时间,只身或带领学生,于1941年7-8月间深入到团溪一带进行野外调查勘验。刘之远综合野外考察与室内化验,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推断,写成《遵义团溪洞上锰矿地质报告》,寄往重庆的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兵工署和需用锰矿的大渡口綦江钢铁厂等单位,在抗战后方的矿业冶炼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受到相关人士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1942年至1943年间,刘之远又多次赴团溪,继续深入调查,足迹几乎遍及团溪的山山水水。
刘之远女儿刘玉宛回忆说:那时他常常一个人出野外勘查,时常住小旅馆。白天找个农民挑上他的行李,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他自己单独走。她母亲很担心他遇上土匪(他的同学就有被土匪绑架、杀害)。刘之远告诉她,去到一个生疏的地方,先要了解当地有没有土匪,在什么地方出没,再决定自己的路线。他不穿好的衣服,也不带钱,看上去像个普通的农民。他总是在野外跑,风吹日晒,皮肤很黑,显得挺老的......刘之远的外貌穿戴,或许成为前述义乌佛堂调查案被人误为盗矿贼的原因之一。此后他的小心谨慎,也许还有着浙江义乌佛堂蒙难的阴影。
刘之远的辛劳付出没有白费,他的精心研判结了硕果。他于1943年11月编成《遵义县团溪之锰矿》一册,提供矿业界参考。1944年10月31日的贵阳《中央日报》也刊登了刘之远的《遵义团溪锰矿》一文。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以《遵义县团溪锰矿概述》为题,于1946年5月在《贵州经济建设》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
团溪锰矿的发现,既改写了贵州无锰矿的历史,也改变了抗战大后方冶金行业的运行。“各厂次第动工,锰矿事业,蔚成巨观,国计民生,裨益非浅......”。
刘之远的努力,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就开始得到回报和应验。到八十年代,更是达到顶峰。结束了我国需进口金属锰、低中碳锰铁用于高级钢生产的历史,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刘之远对遵义乃至全国钢铁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建立了功勋。如今在遵义纪念公园的名人馆里,对刘之远还有专门介绍。
刘之远的科研成果远不止团溪锰矿一项。如今位于遵义市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新土沟、后庄沟一带保存有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元古宇板溪群及震旦纪断层。1940年,正在浙江大学执教的刘之远将这种远古海洋积层命名为“新土沟灰岩”。“牛蹄塘组”也是1942年由刘之远命名的地层,分布于黔、滇、川、鄂、湘、陕等省。1956年商务印书馆 出版刘之远的专著<<矿物通论>>,作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校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野外与室内地质工作者鉴定矿物的参考。
本文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档案馆档案: 民国26年9月浙江省建设厅训令文稿;
(2) 浙大校友网:刘良《我的爷爷刘之远》;
(3) 《文军长征——浙大西迁研究》第四期:陆昌友《刘之远与团溪锰矿》。
(作者:义乌市收藏协会童晓202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