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童大年是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他生于清同治12年(1873),卒于1953年,享年81岁。原名暠,字幼来。甲辰(1904年)更名为大年。号醒盦,又作心安,其余多以谐音出,如性涵、省庵等。祖父生五子,父亲最幼,故以“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自称。原籍江苏崇明,因祖父喜西泠之水木精华,晚年移居湖上。父亲即生于杭州,故我辈均改籍称浙江杭州。
父亲出身书香世家,其祖上及父兄皆有名于时。其祖童立成,字卓夫,嘉庆21年举人,历任浙江数郡知县,为官清廉,被百姓奉为“童青天”。其父童叶庚,字松君,亦科举出身,历任浙江数地县丞,后以军功擢升德清知县。晚年受诬陷落职后,遂以金石书画自操,颇延时誉。精于鉴别古物并书画、创《益智图》并《万玉图(画梅)》均为时人所重。其三兄童晏(叔平),善画花鸟、人物,并工摹印,仿刻何震《七十二侯印谱》行世。其四兄童季泰,亦工金石书画,且学问渊博,亲友有“万宝全书缺只角”之誉,惜英年早逝而声名不彰。
父亲自幼聪颖,受父兄熏陶,8岁即治“平安”印。先从其三兄童晏苦学人物,后攻花卉,偶作山水。从此与金石书画艺术结下了70余年的不解之缘。书、画、印古称“三绝”,虽称兼擅,论者均认为以印为第一。其印工、放兼备,为全能派之代表人物。西泠印社于民国23年(1934)曾集当代印家作品成9册《现代篆刻集》,每册10页,各页介绍一家,而其第8册《童心龛刻印》则为父亲的专集。其书法诸体皆备,而以篆书最为人称道。尤以古砖文撰联,最称独步。此外,诗文与收藏鉴赏亦有名于时。
父亲闲暇之时,亦命我辈修习治印书画之道。惜我辈年幼顽劣,草草为之,终不成气候,无一人能真正得父真传,不过闲时以书画自娱而已。此时想来,愧而汗颜。我兄妹三人,满十周岁时,各得父亲所刻小印二方,分别是名及字,惜几经流离均告遗失。
父亲因为人正直,不屑与小人为伍同流合污。于1920年辞去公职后,即以其艺自赡,篆刻、书法、绘画、艺术品收藏及鉴别,均为时人所重。父亲治艺极勤,晚年时享有盛名而仍一丝不苟。作画则先起画稿,尤擅梅花,色尚天然,以石绿、石青作画上点苔之用。
父亲常命启庆课余研墨。日常所用砚台极大,直径约24厘米,其沿高5厘米,用上等徽墨:圆柱型直径约5厘米、扁方型则宽约5厘米厚2厘米。年幼手细,仅能握其一半。父亲时时叮嘱,磨墨用力均匀、徐徐旋转,不得令墨面歪斜。先入少量清水,待磨稠后逐渐添水再磨,直至研出小半缸墨汁,一般需时1-2小时。磨毕则与父亲对坐书案边,静候。父亲挥毫泼墨作对联时,写毕一字,启庆则轻轻拉动条幅一格。遇上写屏条,四种字体每幅数十字,小小孩童真觉是苦差一桩。觉得父亲偏心,哥哥妹妹都得嬉戏,惟独自己要做事情。此时想来,却明白父亲之苦心所在。盖启庆性情酷似父亲,虽直爽而偏于急躁。幼承庭训,成年后在学术研究上求精进之心不灭,终得成器。
启熊思维敏捷,父亲将祖父所创“益智图”之法,尽情传之。父子二人乐此不疲。时客居沪上,主人胡扑安先生不幸病逝。父亲与启熊合作,以“益智图”版体书就挽联,以寄哀思。启熊日后参军,擅长美术字等,成为部队的文艺骨干,曾参加抗美援朝,经常赴一线战地慰问演出。
父亲一生遭遇坎坷,生活清贫,却一直以“心安”自居,为人风趣。随口对我辈说些典故、诗词、笑话,寓教于乐。尝云:有两位文人相约请客,其菜必寓意诗词之句。甲做东时,以熟鸡蛋一枚蛋黄对切,另置青葱数茎;蛋白切片在青瓷碟中摆成一斜行。是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日后乙回请,端出豆腐渣一碟;另取一碗注清水,上浮半个鸡蛋壳。是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时听了,合家大笑。此时细想,却分外酸楚。文人生涯原是囊中羞涩,不得不苦中作乐。然清贫不可畏,心安即是家。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清高,淡泊名利。不屑结交祸国私利之辈,即使出高价求己之作,亦断然拒绝。热衷义举,我辈多次遇见父亲与书画好友联合作画题字,义卖捐献。在不少印章作品中,时作自勉之语。我辈亦从父教,为人处世刚正不阿,绝不阿谀奉承事权贵,善待友人,逆境中不自弃,即父亲语:“行吾心之所安。”
我兄妹三人,均为父亲晚年侧室周湘云所出。故与父年龄差距甚大。虽云父亲,更似祖父。故对父亲生平事迹,也属耳闻者多、目睹者少。
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忽忽数十载光阴,我辈均已华发满鬓。暮年忆父,兄妹三人相对唏嘘。不过零星点滴,信手记来,前尘往事,恍若隔世矣。
童大年小介
童大年—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生于清同治12年(1873),卒于1953年。原名暠,字醒盦,甲辰(1904年)更名为大年。又字心庵,心安,性涵,惺堪,省庵等多以谐音出。室名安居、依古卢。上海崇明县人。篆刻家。幼时学印,师从赵穆。精研六书,尤擅篆隶。工刻印,取法秦汉,旁参明清,融合碑刻文字,好用切刀法,分朱布白多灵气。亦能作花卉。1944年辑自刻印成《童子雕篆》、另辑有《依古庐篆痕》等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