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方小学五(2)班 童金晶
这,是我在公交车上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孝”究竟是什么?
星期天,我去上古筝课。车上人很多,挤得水泄不通。我紧贴着门口的椅子站着。这时,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抱着古灵精怪的小孙子艰难挤了上来。我前面位置上好心的阿姨给他们让了座。老爷爷刚坐下来,三四岁的小孙子便不安分起来,也不顾车厢的拥挤,趴在爷爷的腿上左动动,右动动;而老爷爷只是笑着一边小心地护着,一边还向受到影响的周围的人投去歉意的眼神。孩子实在过分了,爷爷拍了拍小孙子的后背。这下,小孙子好像不乐意了,挣脱掉爷爷的手,从爷爷的腿上爬了起来,挤到了座位上。老爷爷本来就年纪大了,经不起小孙子的一番折腾,很快,就被挤出去了大半个身子,但是他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责怪小孙子,只是笑呵呵地任由他折腾。过了一会儿,小孙子好像玩累了,站了起来,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爷爷见状,赶紧把小孙子抱了回来,放到自己的腿上。可这小孙子哪能安分得了,挣扎着要站起来,老爷爷没有办法了,干脆抱起小孙子,在自己的腿上搭起了舞台。小孙子也毫不客气,在爷爷腿上跳起了“踢踏舞”。不一会儿,老爷爷雪白的裤子上就印满了小脚印。这时,后面的一位老伯伯似乎看不下去了,站起来想把座位让给小孙子,老爷爷却摆着手说:“不碍事,你坐,你坐。”
站在后面的我,想起了“人之初,性本善”,又想起了“百善孝为先”。那么“孝”究竟是什么?是人与生俱来的“善”,还是后天学会的“良”?我们到底要怎样来诠释“孝”的真意?对于长辈,对于孩子,我们要怎样才能将“孝”演绎得更精彩?
评语:文章讨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小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由爷孙俩在座位上发生的事,联想到了“孝”。这点值得学习,结尾言辞深刻地提出了文章的主题,让我们深思。
指导老师:常州博学教育黄老师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