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忆早年的童村籍乡镇干部
发表时间:2014-8-22 21:33:17     新闻来源:     阅读:1706次
(岁月的回眸征文)
 
 
                  
      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我区开展,在这个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个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使我们回忆起早年童村籍的乡镇干部们。
      童村位于塘溪镇治西南,是个革命老区村,建国初期,童村为地方政府输送了一批干部。这些干部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其中又以工作在大嵩区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因此,他们也一直是童村人的骄傲。
 
    1949年5月25日鄞县解放,建立鄞县县委、县政府。1950年9月,大嵩区区公所成立(地点在大嵩桑家,“大嵩区”由此得名),下设十个乡,即赤堇、塘溪、管江、鹳山、横山、外塘、球山、大嵩、鳌山、占岐。其中童村藉干部有四人出任乡长,即塘溪乡乡长童小玉,外塘乡乡长童杏齐,鳌山乡乡长童中陆,占岐乡乡长童安兴。1952年,童明邦从部队转业后任大嵩区党支部委员,分管组织工作。1953年3月任赤堇乡党支部书记,是建国后大嵩区最早的乡镇级党支部。
 
    1956年大嵩区十小乡合并为四大乡,即塘溪、咸祥、瞻歧、大嵩。童村藉干部有三个出任乡党委书记,即塘溪乡党委书记童中陆,占岐乡党委书记童杏齐,咸祥乡党委书记童小玉。当时,童村藉土改乡镇干部还有童安定,童洋华、杨根生、童信岳、童栋育(女)等人。
 
      在新中国初生的年代,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一是从部队转业而来,一是从农村中的积级分子挑选出来。他们文化程度低,多数只有小学几年级的水平,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更无任何从政经验。他们边工作边学习文化知识。当时,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国民党残余部队尚在活动,共产党政权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中国大地又刚刚经历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老百姓的生活还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剿匪、反特、保卫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土地改革、建立互助组、合作社……,一项项艰巨的任务落在这些年轻的乡镇干部们身上,撑起一边天,红遍全中国。
 
     干部们白天下田头劳动,或是检查生产;晚上开会学习,或下队做群众工作,没有星期天。有一段时间,农民对水稻“密植”并不理解,群众中有人认为,干部自己做的少,要求农民怎么做说得多。一天,童小玉过鹳山渡到东岙,也不与人打招呼,不声不响地下田便开始种田,秧苗插得又快又好,把一般农民都远远地抛在后面。等他从田里上来时,才知道是区委副书记来种田示范。这一来,农民们不仅对干部的农活技术刮目相看,也对这种好作风交口称赞,让“言教不如身教”发挥了榜样作用。当时要求干部实行三同,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干部队伍中有“白天在田头,夜间落(下)小队,工作找人头(做群众工作)”的口碑。   
 
   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到区、县开会,全步行。塘溪、赤堇干部到区里开会要翻越前家岭、甲岙岭、钱头岭。赤堇干部到县里开会要翻张家岭、泗水岭;塘溪出发要翻泗水岭;咸祥、大嵩出发要翻大嵩岭;占岐出发要翻占岐大岭。赤堇、塘溪的干部早上出发,到韩岭吃中饭,然后坐船到莫枝,换乘至宁波的航船。咸祥、大嵩的干部翻越大嵩岭,经下水坐船到莫枝,换乘至宁波的航船。占岐的干部则翻越占岐大岭,过天童,乘小白船到宁波新河头,晚上报到。他们背背包,带棉被,睡地铺,无招待所可言。
 
  童中陆同志说起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区委会议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黑夜里,粒粒啦啦的下着“雪子”,家在塘溪、赤堇的4个干部一起回家。塘溪一位干部带一条鳗鲞回家过年,由于慌忙赶路,过钱头岭后发现一条鳗鲞不见了,他们中的两人原地等候,两人回原路去寻……回到家里时,已是午夜1点多了。第二天一早,接到区委电话: “区委常委正月初一开会”……由于忙于工作,干部们很少回家,连子女也不认得自己。有时候实在是太累了,好想能够休息二天,但繁忙的工作那里安排得了休息。
 
  当时乡镇干部的工资是8斗米一月,后改为16、5元一月。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童小玉为当干部,卖掉了二间楼房。家里粮食不够,没有钱,又没有像样的家产,童中陆将一只小橱用手拉车拉到咸祥,准备到象山去换蕃薯干,让领导看到后给挡了回来,说上面有一批粮食可以供应,暂且不要卖家具……
 
   在大嵩区有11个小乡时(在10个小乡的基础上曾增设合岙乡),主要干部44人,家属是国家供应户的只有一个人,其余全是农民。当时规定干部不能带家属,家属需到本村参加劳动。此后,这些干部家属就一直在所在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童村出去的干部,当年均身强力壮,一表人才,赢得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他们中无一人因见异思迁而离婚,无一人因腐化堕落而犯错误。干部们对自己制订了三条土原则:1、阶级立场站稳,门不要迈错(指路线);2、口袋不要装错(指分清集体、个人的钱);3、眠床勿要睏(睡)错(指生活问题)。
 
      有人说,童村人当干部人多是因为风水好。固然,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底蕴无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或许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杰地灵”。童村地处山区,山里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对生活、对事业的执著,应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1960年代初期,严重的自然灾害,蒋介石叫啸反攻大陆,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有一部分乡镇干部受不了饥饿和辛苦,放弃工作,离开单位,回家了。光大嵩区就有14人回家,其中还有好几个主要干部。面对困难,面对同事的离去,童村籍的乡镇干部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没有一个人回家的。
 
       乡镇干部的官虽小,却是共产党在最基层的代表,做的是最基层的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共产党的形象。干部们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刻刻都把群众放在心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每当离任之前,童中陆同志都要回访一次乡镇内最困难的几个家庭。当这些困难的家庭经济有了起色,或子女长大走上工作岗位而有了美好前景的时候,他为之高兴。群众都说童书记记性好,叫得出一般老百姓的名字,知道辖区困难户的家庭情况,但他却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在这些乡镇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与老百姓血肉相联的身影。
 
       在干部中,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照顾、互相勉励蔚然成风。1980年代,乡镇政府机关开始装备自行车,整个大嵩区有6辆自行车。大嵩区委也有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当时担任区长的童中陆,自己舍不得用,让给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新同志使用。
 
  童中陆,(1935生),小学四年级文化。17岁时参加民兵和土改,任不脱产乡委员。18岁任赤堇乡副乡长、鳌山乡乡长(鳌山乡辖:岐化、岐西、方桥、唐家、姚家)。后曾任塘溪乡乡长、党委书记、旭光人民公社(即大嵩区人民公社)副主任,咸祥、大嵩、管江等公社党委书记,大嵩区委副书记、区公所区长等职。曾是中共鄞县县委第五届县委后补委员,鄞县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鄞县政协大嵩区联络委员会主任(正处级)。童中陆是童村籍乡镇干部中具代表性的一员。
  以后,还有童村籍的童志浩、童厚智先后任大嵩区委书记。
 
       在大嵩区之外,还有众多的童村藉干部在土改前后工作在外地或本市其它乡镇,如童成仁(1922年生),1950年入党,建国初由党指派担任大嵩区校校长,也曾到大嵩区委工作,后担任宁波地委土改工作队队长,曾任宁波地区农林局副局长、农办副主任、宁波地区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童阿毛,曾任鄞县东吴乡乡长,后调任至奉化,先后任莼湖区委副书记、西坞区委副书记。他们都为新中国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他们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1964年春节,童成仁利用在家过节的机会,提议召开了一次童村籍乡镇干部座谈会,为童村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与会的有绍兴地委常委童信岳、大嵩区干部童中陆、童小玉、童杏其、童安兴、童洋华及当时的赤堇公社党委书记徐存尧。会上干部们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提出许多设想和建议,其中有发展茶叶生产并套种花生等计划,并由童成仁负责茶树种子,童信岳负责花生种。这以后童村便开始发展茶叶生产,为村级经济作出了贡献。
现在,这些老干部大部分已经离世,但是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会消失。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乡镇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我们鄞州区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注:盛横公路于1940年抗日时毁坏,直到1959年8月才修复通车,为砂石路面,当时开通的客运班车非常有限,区域内交通仍以步行为主。本文得到老干部童中陆同志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通联员童中高)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童氏文集
·宁海塔山童氏行第排行探讨 (2024-9-27)
·前童“三逆子”——义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2024-9-13)
·谈家谱二三事 (2024-5-29)
·十年馆员志青春 (2024-2-9)
·姐姐童依华 (2024-1-3)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