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家风与家学
所谓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世德、门风,是家族的精神文化传统,更是后世子弟成长的精神环境和无形无质却影响深刻的精神财富。家风是仕宦文化世家的精神旗帜,标志着高贵的血统和风雅的传承,更是其门风不坠、宗脉永隆的动力源泉。
所谓家学,则是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包括学术、医道、文学、艺术等,是家族的文化修养。这是家族的一门之内,父子兄弟间,自相师友,以训导灌输的长期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对家族后代的学术方向、知识积累等等发生重要作用,并承续其或经学家族,或史学家族,或医道家族,或诗学家族,或艺文家族……之家学传统。
家风与家学形成家文化。
二、名望家族的家风
我国有名的望族,都有各自特点的家风,其主要是承传上代或上几代而来。我国著名的人物都有其严格的家教,
曾国潘家风与家学: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人才辈出的钱学森家族、四代兴盛的荣毅仁家族都有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
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中曾说:“(其)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能有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史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则希望,合并成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表现,则成为家学。”(见《新亚学报》1963年第5期)
据报道习近平“家风”揭秘2000年,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写下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文章回顾了她和丈夫风雨相伴的55年,她叙述中的习仲勋,是一个好丈夫,更是一个细腻的父亲。齐心回忆,习仲勋同志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布鞋,在他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家风。
毛新宇解读“毛家家风”:低调做人、廉洁。
黄姓家风为孝道中国长期宣传孝道,视孝道为凝聚之伟力,治理家国之根本。黄姓历代的家乘、家谱中,都突出贡献“孝”的地位,都将孝做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作为规范子孙后代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据黄氏族谱《家训》对孝的阐述,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从狭义讲,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奉养父母,而孝的升华就是要立身行道,作社会有用的人,不给祖先抹黑,为父母、祖先争光;从广义讲,孝者,始于事亲是谓之孝,而推行之为百行,是孝也者,其体源于造化流行之粮粹,其用达于天下国家之仁,本末一惯,皆此物也。
郑姓家风,固始郑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邑中望族,几乎囊括了邑中所有姓氏的优秀品质,尤以“忠孝仁义”构成了郑氏文化的核心。固始郑氏传统美德集中表现了为国尽忠、为亲尽孝、与人为善、诚信为本、扶贫济弱、恪职勤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崇洁尚廉、见义勇为。“忠”字体现了对国家的至高无上的忠心与热爱;“孝”字则是尊祖敬宗,奉祀祖先、敬爱父母。若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则以国家为重,表现了极其崇高的奉献精神。“诚信”作为传统的行为准则,在固始郑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郑氏族人身体力行实践着《郑氏家谱》中所厘定的“孝父母、敬师长、宜兄弟、睦亲族、恤邻里、择交游、重婚姻、正丧服、慎本业、习诗书、崇勤俭、尚科学、重祀典”的族规家训,涌现了一批功垂千秋的仁人志士。如固始远祖的郑庠父子、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郑氏族人还特别重视家族内部的规范,以尊祖敬宗、祭祀祖先体现着慎终追远、生则敬养、死则敬享的宗族精神。尤以嫡长子“上奉祖考、下壹宗族”,成为族中的精神偶像。固始郑氏向以“忠厚传家、耕读济世”为崇奉,在固始诸姓中,是以诗书才艺立姓的典范。
颜氏家族儒雅传家、忠君孝悌、淡泊勤俭、博物多通的家风与文化密不可分。
三、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古代一个家族对某种良好思想首先风尚的认同并要求本家族成员及后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有许多的家族在家训中,专设“敦孝友”一条,对孝的内容、意义、作用和形式,均作了深刻的论述,在该条的开首即点明了父母恩同天地,是报不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姓先贤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社会实践,对“孝悌”有着新的认识,使孝的理论更加系统,并日臻完善。孝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其实际的内容。
四、家风的精神内涵
儒家孔子继远古圣贤之大成,夫子教导后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来规范大众。由于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使一些大众对传统的古老文明产生怀疑。对绵延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失去信心,西方的功利主义入侵,成为社会主流现象。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会议上讲到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华文明总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尤其儒的教学又是以“家教”为根本,二十世纪初,欧洲有一些著名的学者,曾经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消失,为什么中华文明还能存在,总结原因认为可能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这个结论非常正确,“家”有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四事组成,中国古人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单指生儿育女,而是这一家有没有继承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家”迟早还是要衰败的。而家道就要遵循五伦的关系,家风就是五常八德、家学就是孔孟之道,家业(事业)就要通过教育后代来传承,这才是中国能够绵延五千年长治久安盛而不衰的原因。
家风是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家文化的外在体现。
家风是一种珍视和体会的文化。梁晓声曾经这样说过:“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家风不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碎的文化反映吗?如果把家看做是土壤的话,那么家风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除去情感之外,能够慰籍滋养情感的纽带和力量。
鉴古观今,许多达官贵人曾红极一时,然而由于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往往好景不长,有如昙花一现。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训皆是触目惊心的。有好家风才有好儿女,家风正,子业兴;好家风的成就好的人格。
最后以“诗书传家远, 礼义秉祖训”来结尾,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童海根整理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