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通联员童化平 稿)
我们的祖先早以把传承童氏文化的密码给予了广大童氏后裔,那就是我们共同的姓氏“童”字。 何为“童”?立为首、里为本、是根基。立得正、思想及行为端正;讲道理、明事理、爱家族、爱家人。遵循孝道,方能够行得远。站在家里修、站在内心修、时刻反思与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去要求别人、甚至去指责别人。就是大圣人孔子教导我们的:君子当一日三省吾身。 近来,本网在“得姓始祖、古谱问题、童氏文化”等方面分别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鉴于上古史料匱乏,笔者认同童氏得姓起源目前姑且以数说并存为妥。
或许因参与者所处位置角度不同、虽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个人觉得,只要是追溯童氏源流、弘扬姓氏文化,一切为了童氏文化的事业,只要对我们童氏有益或者有借鉴的,对童氏后裔有启迪帮助的,只要从出发点看本质上说是好的积极的,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童氏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至少起码有促进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有一点利于他人与家族事业的心愿及行为,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缅怀(比如英年早逝的童前荣宗亲等);而一个人如果掺杂了太多的私心杂念,那么他的思想、观点和做法,那就很容易被潮流所淹没了。
笔者热衷于客家文化与童氏家族事宜,源于我父亲童国荣的影响和教导---敬宗睦族、弘扬祖德。这是我挚爱童氏文化的源泉与精神动力。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但其精神风范永存!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秉承了家父终身学习的理念。家父去世之时床前书桌上留下了《家谱杂记》、《客家婚丧礼俗》、《谈客家山歌的创作与传承》等等一大叠未完成的遗稿,这令我每每看到或想起总是泪眼汪汪。所幸家父的《客家婚丧礼俗》初稿几经修改终于在去年整理完成,并且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颇见成效,更有先父参与主笔编撰的《雁门童氏九郎家谱》也于去年国庆在九郎公宗祠举行了盛大的发谱仪式,应可稍微告慰先父在天之灵的。唯一的遗憾是我不会吹拉弹唱、不懂五线谱不会谱曲,面对先父未完的《谈客家山歌的创作与传承》的遗稿,只能满是惆怅和深深愧疚。
平时爱女喜欢与其爷爷奶奶一起舞蹈歌唱,一拉一唱、一歌一舞、那份默契、那份恩爱,至今记忆尤深,并且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客家歌曲《鲤鱼歌》、《十送红军》等等,爱女不时也会哼上几句,那模样似乎像个小演员。爱女曾经代表常平队参加“东莞市少儿文艺大赛”荣获优秀奖,并且多次获得市长奖学金;作文方面经常获老师佳评,是作文课代表;今年的毛笔字也获得学校与专业老师的好评。爱女文艺的才能与艺术细胞让我看到些许曙光。
还有笔者侄儿在“东莞市业余围棋赛”中斩获少儿组第一名,其奖牌与证书侄儿时常在伯父(笔者)面前炫耀还嚷嚷要与伯父比赛,扬言让我几子,其天赋在传统国粹围棋中崭露头角。
或许,对个人、家庭而言,子承父志,这种家庭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人生生好比一棵成熟的大树,愈是要壮大成长,愈需要培养根基。树愈大,根必愈深。愈是要向外部进取,愈需要向内部注人能量,从内心深处获得动力。我从未见过一棵参天巨松根基浅薄的。只有根深,才会叶茂!许多人之所以在人生旅途中败下阵来,大都是因为根基扎得太浅,扎得不牢固!人们总是容易忘记——事物总是朝它的反面运动发展的,这就是辩证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外强必先强内,内不强,万事不成!弱者与强者始终的区别就在于“心力强弱”上。
中华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精髓为我们提供了最可行的路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人生正能量具体修炼有五项——内炼强志、内输正气、内修上德、内养心性、内增才智。浙江宗亲会童松青顾问说得好:“将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男人的行为规范,将温良恭俭让作为女人的行为规范,文以载道,化入人心。我们的子孙将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们只有财富留予子孙吗?非也,唯有文化与精神才能够传承的永恒并持久!
谨以此文纪念缅怀先父----童国荣,同时也奉献给致力于童氏文化事业发展的宗亲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