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徽州楼,就会联想到明清时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徽商致富后,大多数返回故乡“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由于徽商政治地位卑微,以及封建忌讳等诸多因数,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将哲学思维的实用性,价值观,贯彻于建筑设计和营造实践中,从而形成了浓郁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掌起东埠头有幢徽州楼,这幢老房子为何叫徽州楼?是因世居此楼的童氏家族历代相传:在明晚期,祖上曾与徽州人合伙经商,获利颇丰后,聘请徽州工匠参照徽州建筑模式,建造此楼宅。 徽州楼背依茂山,面临西溪,其择址遵循堪舆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格局,营造了“山随宴座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的意境。立面设计坡屋面,马头墙,粉墙黛瓦,砖石门楼,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功能上起到防火和保护木结构的作用。平面布局方正严密,院落以天井为核心,按理气学识,天井被赋予“一宅之要、财禄攸关”的含义。左右厢房利用天井自然采光,主体楼宅为三开间,明间大厅面朝天井,左右次间与二厢房连接,形成一明二暗建筑格局。山墙底层只开一个石窗,可能出于安全和防盗考虑,同时也迎合徽商“暗屋生财”的心理特征。此外,“厢房不高过正堂,又不太长,相称则吉,厅堂两侧排列整齐,无高低缺陷之处,自然而发富贵”,徽州楼完全迎合《阳宅集成》屋形法徽州建筑的营造法则。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徽州楼砖石门楼的石门槛,里人当作石凳,坐了一代又一代,斑剥并已失去了轮廓,门额上还隐隐可辨“义由仁居”四字,檐廊抬头轩凝聚着工匠智慧的雕刻艺术仍然完好,大厅柱下的鼓形柱础石似载重的时代老人,展示着它的明式风格,最为可惜的四马头山墙,经不住时代的冲击,在“破四旧”时全部拆除,触目的伤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徽州楼未曾落架大修,苍颜虽老,风姿如昔。可见该建筑在力学比例,美学概念,举架技术以及材料选择,门窗楼梯等细部结构都作综合思考。但是,次间光线昏暗,作为“暗屋生财”的理论学说,这种不科学的陈词滥调,实令后人所笑谈。 (作者童兆良) 童化平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