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银舫
2月2日,胡洪军老师走了,走得非常突然,非常急促,我们虽然见了他最后一面,但没有听见他最后的遗言。我知道,他还有遗愿没有实现,他还留恋这个世界。当天,他的大女儿胡遐发来八个字的短信:“难以置信,难以接受。”是的,难以置信,难以接受。1月29日,《上林文丛》第七卷出版,其中有胡洪军胡遐父女的两辑作品。按照惯例,文丛作者要聚餐相庆,但胡遐说她不能来了,因为父亲住院了,走不开。原以为过几天就没事,但这次病情凶猛,待我们赶去,已经插管,昏迷,回天乏术。
胡遐懊悔莫及,刚印出的这本《杜白波澜》,他竟然没能看上一眼啊。29日那天,他还能说,还能看,还记得这本小册子啊。
而在他住院前一周,就叫胡遐送来了《虞世南诗文集》和《五磊寺志》的勘误表,他说,将来重印的时候,一定要改正其中的错误,否则他心中不安。
他对于学问的态度,在这几张小小的表格中表露无遗,令人肃然起敬。
胡洪军老师学历不高,一生从事小学教育,默默地奉献了他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年轻时曾有过文学之梦,但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退休后,他重拾旧梦,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出版了诗文集《雁过无痕》,慈溪市文联还专门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仿佛如出土文物,重新引起文坛注目。同时,他对慈溪地方文史发生兴趣,以一己之力,整理地方文献。他通读了《二十五史》,又从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历代地方志及家谱中辑录古代描写本地风物的名篇进行校注,编成书稿,其中一部分在《慈溪史志》上连载,并编成《胡家讲座》《三北文钞》《溪上文选》《寺庙寻踪》《杜白波澜》五辑,先后在《上林文丛》诸卷中发表。他还点校出版了清代柴小梵的诗集《薝簃诗草》。
值得一提的是,他校注、出版了两部慈溪重要的地方文献,《虞世南诗文集》和《五磊寺志》。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是慈溪市现境古代乡贤中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但至明代仅存一卷。民国时期,张寿镛编刊《四明丛书》,辑为《虞秘监集》四卷,文、赋、诗各一卷,附录一卷。胡洪军、胡遐父女以《虞秘监集》为底本进行笺注,并进行了增补和重辑。全书也分成四卷,卷一诗,卷二赋,卷三文,卷四《帝王略论》。附录不入正文,卷首增刊虞世南像、版本书影共十页,成为目前虞世南诗文作品最全的校注本。书稿送到浙江古籍出版社后,引起出版社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拍板列入重点项目《浙江文丛》系列。胡氏父女按照出版社要求,对书稿作了全面修改,如改简体为繁体,校核各种文本,注释力求准确,符合学术规范,数易其稿,终于大功告成。
《五磊寺志》编于清康熙初,三百余年间,向无刊本,仅以抄本传世。1996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曾以宁波伏跗室抄本影印收入《中国佛寺志丛刊》第83册。为更好地保存慈溪地方文献,便于学者研究利用,同时兼顾普通读者阅读需要,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邀请胡洪军老师详为校注,2012年8月作为“慈溪地方文献集成”第三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胡老师在校注此两书时,常以电话和书信方式与我们联系,对相关版本、典故、人物以及文字之异同、注释之推敲多有交流或征询,其不耻下问的精神,和严谨求真的学风,堪称标杆,为我辈楷模。
《五磊寺志》出版后,胡老师又受市志办委托,校勘了1992年版《慈溪县志》。整整150万字的志书,他连续校读了二遍,校出270余处错误和需要修改之处。面对他工整的手迹,编辑部同仁满怀钦佩和感激之情。
这几年,胡老师俨然成为一位不占编制的地方文献研究者了。
在我们的周围,尸位素餐者大有人在,而像胡洪军老师那样,将生命最后的热量无私奉献的,则显得十分稀缺,更为高贵。
胡洪军老师长期居在乡间,自称“谈笑有鸿儒,往来皆白丁”。他淡定自若,绝不攀附。他对生活要求很低,但对学问,决不含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虞世南诗文集》出版后,他并不满意。他在校勘表最后写道:
我们父女俩仅仅是草根文史爱好者,最后毕业学校分别为绍兴初级师范(相当于初中)和横河中学高中部,均无缘进入高等院校研习深造。对于这份古奥艰难的乡贤文献辑注任务,实在有点力不从心,故常常兴绠短汲深之叹。身处基层,见不到日新月异的学术研究成果,正所谓洞中方蒙瞳,世情已千变。一个又不会电脑,另一个也不过初入门水平,未谙查索古汉语资料精义要领之诀窍。基以上述原因,本书中谬误势必百出。
这种坦诚的表白和谦虚的态度,在当下急功近利、虚荣浮夸、自我膨胀的学术界中,恍若隔世,或可成为“异数”了。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如果胡洪军老师再活十年,不知能有多少研究成果在这位不占编制的学者手中完成。现在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呢?
随想至此,不禁悲从中来!
(原载2013年3月6日《慈溪日报》“上林湖”副刊)
(童化平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