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祭祀的方式通常有家祭、墓祭、祠祭。祭祖通常分清明与冬至为主。在儒家社会,祖先信仰具有特殊的意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信仰影响下,“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成为人们生命中的重要信念,感恩和缅怀祖先功德并形成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家文化的传承。追根祭祖是人类的本能,祭祖活动,不但传承了中华孝道文化,更是发扬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儒家的观念中,“孝”是最重要的的美德之一,俗曰“圣人以孝治天下”,可由孝引发忠、信、仁、义等道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何祭祖?传统民间的祭祖习俗有其值得肯定的意义,亦有必须再思考的地方。民间的祭祖一般来讲,有四种用意:
1.生命性:传统认为祭祖有延续祖先生命的象征,达成与祖先连结,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2.文化性:祭祖也是传统儒家孝道、慎终追远的表达。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家族性:祭祖亦含有非常浓厚的家庭观念,也是凝聚家族力量,团结宗亲的表现。
4.宗教性:祭祖的行为有很强"亡霞崇拜"的成份,人害怕自己的祖先沦为饿鬼孤魂,影响家道繁荣、家庭平安,因此非拜祖先不可。
本人曾经参加集团公司为期两天的体验式国学培训。国学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可以说今天的人实际上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的。人们是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先有学习,后有创造。从这点上说,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培训,让人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两天来所学很多,感悟也很多,兹对“孝”字的感悟简述如下: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就是让一个人成为好的人,成为一个懂孝、会孝的人。《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通过这次学习和观看《孔子》影片,感悟到“孝”不只指孝顺父母。真正的“孝”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次是孝顺父母,按父母的心愿办事;
第二层次是爱国家,是国家使我们生存和发展;
第三层次是天地的抚养,给予我们万物,我们应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天地父母本一元。
培养“孝” 的思想,就是培养人懂得感恩的思想,是生命快乐的根本,是“忠”“诚”的前提。
由以上四种祭祖的用意与意义看来,百姓对祭祖不仅存有使命感、责任感、更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他们不仅不敢不祭祖,也害怕死后没有人祭拜他们。
我们肯定祭祖的生命性、文化性、家族性的意义,但我们无法苟同与接受将祖先当作亡灵祭拜,况且生命性、文化性、家族性的意义,也不见得一定要用"祭"来表达。综观今天百姓的祭祖,凭心而论,为自己着想的成分远超过为祖先设想的成分。许多人祭祖的真正原因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害怕祖先来搅扰,而且有求于祖先的保佑。试想,因惧怕祖先,又有求于祖先而祭拜祖先,这怎能称得上"孝"呢?更何况有些子女生前不见得孝顺父母,父母死后却抢着拜,这又是那一门的孝道呢?
鉴于近期出现的个别宗亲抨击组织与宗亲的行为,个人认为其道德问题值得商讨与深思!这源于家庭的教导与自身的素质以及涵养。家风问题的确很重要。我们童氏要提倡什么样的家风?宗亲中要不要讲孝道、人品和道德?如何结合进我们的宗亲年会与各类活动中?宗亲活动如何提高思想性?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建议,今后各级童氏宗亲组织将孝与德内容纳入日常活动中,甚至写入组织章程里。
(通联员童化平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