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每位童氏子孙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童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急需中坚力量去 传承与复兴,需要一批热心于童氏公益事业,并且有文化(懂童氏文化)、有思想、乐于奉献的宗亲参与传承。 上童氏宗亲网及中华童氏qq群浏览已成为笔者每天的必修课。 浙江义乌童氏宗亲创办的童氏宗亲网站,开创童氏文化的历史新纪元,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童仕明会长、童晓站长等宗亲历年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辛勤的耕耘,促进全国各地的童氏宗亲组织相继的成立。为此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谢意!
台湾童正淙与杭州童惠平宗亲两地携手编写《童氏世系迁涉史》令人敬佩!填补了童氏世系迁涉史的空白,为各地的童氏宗亲在寻根觅亲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虽然有些论证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这与时间及地域的局限性有关,更需要各地的童氏宗亲上传家谱资料进一步去完善它。但是肯定它的前提思路与方向是正确的。
诸如一批通联员:童化平、童根革、童海根、童志雄、童小军等辛勤的耕耘为童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倾注了十分的心血与汗水,尤其有些通联员在稿件质与量方面可圈可点,我们要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年度的童氏宗亲年会要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宗亲与优秀的通联员参与,要对优秀的通联员进行表彰,从而壮大童氏文化的队伍。
中华童氏qq群主童华军与管理员们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汗水去管理和维护。
当然我们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与全国的宗亲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才能更好地整合中华各地童氏的有效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凝聚成一盘棋,与世界各地的童氏宗亲有效的联谊与接轨。童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急需中坚力量去 传承与复兴,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状与事实,容不得去忽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关于宗亲网与组织的相关问题 宗亲网与组织的名称不统一:有福建童氏宗亲网、重庆童氏宗亲网等等,宗亲会、理事会、联谊会、支(房)宗亲组织等各组织名称不统一,有些混乱,层次分明不够,不够规范。利与弊这里不作阐述.。 2。关于中华童氏qq群的相关问题 童氏QQ群现状在线多,潜水的多,然而讨论、发表意见不多。建议引导性讨论,每周出些童氏文化中热点问题、关心话题、一些概念问题、一些疑难问题、一些信息沟通,对讨论一个话题完后进行简单总结工作,对表现好的宗亲提出表扬,促进宗亲讨论热情。 3。关于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挖掘的相关问题 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做得好的首推浙江前童古镇(国家4A景区)。前童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们童氏文化的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我们童氏祖先伟大的聪明才智。当然与现在当家人前童党总支书童文斌及历任掌舵人有关,还与前童历史文化深厚密不可分,与童氏宗亲的保护也密不可分。这方面福建与浙江的童氏后裔在 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挖掘方面走在了前列。 童氏后裔自己善加保护以外,还要善于利用各地政府和机构的政策,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传承这些遗产,如福建申报福建名祠、客家名祠、浙江申报县市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等。 4。关于资源整合共享与世界各地的童氏联谊与接轨的相关问题 整合国内童氏资源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海峡百姓论坛、汀州与梅州客家缘同客家人在海外的影响、漳州闽台缘纪念馆这些好平台,有效的促进两岸宗亲的交流与发展。两岸之间寻亲问祖、宗亲往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解了族谱、认识了宗亲,可以加强家族认同,从而增进民族认同。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童氏文化的积极作用很有意义。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本是一家人,“两岸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
为此笔者郑重呼吁: 弘扬与传承童氏文化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要长期不遗余力地致力发展,要从自身做起,要从娃娃教育开始抓起,需要中华各地童氏组织与长辈及具有热心奉献精神的宗亲去当担重任与努力传承。
(童伟于广东东莞草根阁201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