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童氏始迁自江西吉水,始迁祖浚明公为元末武举,明龙骧将军,明洪武二年迁黄陂南乡,今滠口街上涝河童家湾。
一至七世,谱有“两将军一进士两学官一太守,文武并兴,簪缨连结”之谓。老谱及祠宇在明季毁于兵燹。清光绪年间,21世四川永川知县经绪公归乡,筹修宗谱,未竟。清末民初,22世立暹公自江西宜黄县知事任归乡,依留存谱稿总纂完成《陂南童氏族谱》。该谱分七卷共十册,详载第八世达德公、达才公上、下两分支系。1937年上、下两分分别续修。1997年上分堂兄童启林等续修,时已传世22-29世。下分1995年从台湾回乡探亲的童汉文先生(派名启祥,台首任国父纪念馆馆长,其祖父童立仁曾任汉口商会会长),在台印出《童氏宗族世系简纪》,其下分资料不全。
黄陂童氏老谱字派:明源得正,廷炳圣达,惟锡公耀(下分字“然”),公宗爵赐。注:两重复“公”字系单字派。十七世起字派:敦本光祖绪,立德启世传。培元家延庆,崇善邦书贤。克绍诒谋永,宏开景运先。文明远继序,忠孝锡长年。
黄陂童氏上、下分里居村落有:滠口街上涝河童家湾、马家湾、小童湾即今盘龙城童家咀,天河街童河村(含段湾及小童河),祁家湾街涂家田湾,孝感市孝南区童家湾、新垸村,武汉东西湖区柏泉镇王家咀、荡子湾,江岸区丹水池(民国初年城中村),武昌洪山区南望山(十四世达志公及四子、十五世焕公及六子迁此,民国初年访查称此处童姓甚多,然宗谱不传,无凭合族。此地现在中国地质大学一带)。
黄陂童氏第八世共祖前迁衍:第三世得才公及四子迁黄陂河东垸子今三里镇童门口村(清初一度多人登拔科名,清季滠水大水破家,谱牒无存,今未知是否有分迁),第四世正纲公迁黄陂乌泥港今横店街同和村乌泥湾,第四世正纪公迁汉川马口镇(民国初年访查此处童姓甚多,此地盖有今童岭村及其分迁)。第五世廷美公及子迁地佚记,第六世炳煃公及二子迁德安府,第七世圣传公及二子迁地佚记,第七世圣言公及子迁地佚记,第七世圣教公及三子迁地佚记。
黄陂童氏上、下分之迁衍:第十二世芝万公迁黄冈,第十二世千万公迁黄陂(未详何处),第十四世宗禹公官名可大,康熙武举,福建漳州副将总兵。遂家,子三。第十四世尔儒公迁四川重庆府,第十五世燿公因贸迁云南,第十五世克顺公迁河南罗山县,第十七世三魁公迁河南五里店(河南五里店至少有三个,或息县五里店镇),第十七世光贤公及二子迁四川成都府。后世外迁散居逾繁,从陂邑到武汉中心城区及周边,从东西沿江港口城市到南北铁路线城市,陂南童氏广泛散迁于祖国大陆及港台乃至海外。从略。
黄陂童氏在明朝有“文武并兴,簪缨连结”之说,到清朝,“虽未能追踪前美”,但科名武功,不乏后继者,举人、贡生,知县、知州,武功将军、副将、云骑尉,中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庠生、太学生等等,“为祖德宗功之留贻者”,为数不少。当然,更多的是没有功名的后裔。在上分,童氏广有湖业,童家湖是一个跨黄陂孝感两地的湖泊湿地,水阔时曾有45平方公里,(涨水时陂西杨家集、涂家田等处都曾设有上分船埠码头),现经围垦,湖面缩至14.4平方公里。陂南、陂西童氏村落大多点缀在童家湖南、东北、东三面。陂南童氏各支系村落亦大都有毗邻河湖而居鱼猎耕读的宗风族习,这也是湖北“千湖之省”的地理环境使然。
黄陂童氏在陂西祁家湾街有数个童氏村落,即:毛店村和大童湾,上楼子、下楼子童湾,杨家集村,童家院和小童湾。虽多人口大村,其可追溯的谱史世系或十数世,或尚未沟通交流,有称其始迁祖为元末明初三兄弟从江西迁来,与陂南童氏所述相同,盖全部或部分村落为陂南童氏所分迁,因谱史资料所限未能合族。陂东王家河镇童家湾迁自祁家湾街杨家集,是开国将军童陆生家乡,有“一门三少将”之说,其始迁祖童式广为康熙举人,湖南武冈知州,式广父童能义清增生入县志孝友。陂北蔡店乡亦有童氏村落童家田。黄陂区内纯童姓人口至少有万余人。陂南童氏分支在武汉其他城区及孝感、汉川等地之和亦不下万人。
陂南童氏的源头,盖出江西南城,与南城各支系同为恢公后裔。明代老谱虽毁于兵燹,其老谱字派译作今文,我们发现“明白童氏姓源才能得到正宗真传,彪炳廷上历史的圣贤达人,惟有锡公显耀,锡公宗族承封爵位之赐”。且在“锡”字派,上下两分共四兄弟分别起名“锡祖、锡周、锡韩、锡城”,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正好是一句话“祖周韩城”。以示不忘姓源初祖及远祖生活之地。表明早在宋元时代,黄陂童氏的先世江西童氏,就与今迁浙最早的淳安仰韩童氏,在童氏姓源和早期生活地域上有着共识或共同传承。(在这里,笔者认为,童氏雁门始祖的童锡说和童续说,是一个谱系的不同版本,或者说同一个名字在传承中的读音和书写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