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姓的来源,《通志•二八•四•以字为氏》、唐人所著的《姓纂》记载得很清楚:“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源于老童的童姓家族,有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追根溯源,是黄帝后裔,因为颛顼是黄帝孙子。
童国之后有童姓。(见《姓考》)。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活动于山东省北部地区,后来逐步向南方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遐尔闻名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的两个名登《后汉书•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随后,童姓名人辈出,如:唐代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童翰卿;曾任袁州教授童宗说,堪称眉宇秀整、尚友拔俗的名士风流,著有一部《柳文音注》,当时被尊称为“南城先生”。宋朝的童伯羽,撰成《孝经衍义》、《五经训解》,被称为“敬义先生”;以及博通经学而长于玄、易的童察;性淳朴而隐于耕作的高士童参;长于学术的童成大;7岁登科的童梓。当代中国有党政界军要人童傅、童少生、童第周、童小鹏、童大林、童陆生,等等。
童姓郡望: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建昌县(今江西省南城县)、渤海郡(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其适用楹联:望出渤海;名播山阴(明代进士童朝仪,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名列越中七子(清代诗画家童钰,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功盖天启三边(明朝进士童朝仪,天启武进士历后军都督,文才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出控三边)。季昆画苑皆高手;父子方坛俱名家(指明代画家童原、其父童恺)。临清人为宝(明代孝廉童叙,有《临清集》);益智世所珍(清代知县童叶庚,所著有《益智图》等)。五经训解垂泽远(宋代学者童伯羽,有《五经训解》等);二树山人留芳长。十亩闲闲年高德邵膺承务(宋代隐士童参,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有百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七龄小小才奇学博掇魏科(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童姓后裔分布于苏、浙、鲁、豫、冀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