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山村位于白露山东麓,距兰城15公里,村落后枕白露山,前临甘溪,属丘陵地带,村前有大片良田,环境优美,黄店至女埠公路从村前经过。交通便利。现有人口 2700余人,800余户。绝大部分为童姓。 该地早在唐代以前就有许多小村落散居,北宋太宗太平兴轩年间,该村始迁祖童德十一公讳微者自眭州寿昌八鼓桥迁来。初名黄冈,又名蟠龙,后因青山雨雾天晴阳光返照如虹霓故据山之形易名为虹霓山村。自宋代以来,屡经废兴,清咸丰间大都毁于太平天国兵火,现存建筑多为同治、光绪年间重建,传统民居保存完好,现存有400余幢,占地面积达60000平方米,建筑古朴,且连绵成片。 该村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街巷分布合理,村落传统格局及风貌保存完好,村内道路为棋盘形格局,随山势高低起伏,街巷多为鹅卵石路面,村形如龟,南头北尾。民居、宗祠多为白墙灰瓦马头墙,建筑平面类型以对合楼、三间西搭厢,三进两明堂和前厅后堂楼为主。村内文物古迹丰富,村内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宗祠、民居近四百余幢。以世美堂为中心。世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代,为该村童氏总祠,雕刻精美,规模宏伟。其他重要建筑如亦政堂、积庆堂、崇本堂、景福堂、童进银民居等,此外,还有大井、红石井圈等文物古迹。 古树名木有童氏宗祠内桂花树一棵,树龄约四百余年,村内殿口塘,中心圹边,有古樟两株,树龄约二三百年。周围胜迹有白露山慧教禅寺等。传统文化有十响班、舞狮、抬阁等;传统工艺有剪纸、草编、木雕等。
兰溪市虹霓山
1)历史沿革 虹霓山村历史悠久,于北宋时建村,初为童氏聚族居住地.以耕读传家,为旧时纯孝乡四大望族之一,至南宋时附马都尉刘文彦四世孙字大仁行元七者,以幼子以甥继童氏舅,更行仕一,遂刘、童合谱,现虽为童姓,实与刘姓血源一脉相承,为三国刘备后裔聚居地之一.虹霓山村自宋代即修建宗祠多处,清咸丰间大都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村内尚存为同治,光绪年间重修的宗祠,民居近四百余幢,布局合理,连绵成片,建筑古朴大,为兰溪现存难得的一座古村落,可与诸葛 八卦村相媲美。据<<黄岗童氏族谱>>记述:北宋太宗太平兴轩年间(976-984),该村始迁祖童德十一公讳微者自胿州寿昌八鼓桥迁来,发族。初名黄冈,又名蟠龙,后因青山雨雾天晴阳光反照如霓虹,故据山之形易名为虹霓山村.现有村民860户2800多人,98%以上姓童. 2)山形水势 虹霓山村村落的地势高低起伏,村形如龟,南头北尾;村里的道路程扇形分布,弄巷多为鹅卵石路面,背靠白露山,貌似绿色大海洋里的一只乌龟,象征着古村落长盛不衰,万事流传。其中乌龟的头位于村的西北角,晏公殿就是乌龟的尾巴,东边的建筑便是乌龟的尾部,西边的零星建筑成了乌龟的四肢。现在,西边新建了许多建筑,打破了原有的乌龟的形状,鹅卵石路面尽毁,改修了水泥路面.以至村形水势改变很大,但仍能大致体现古村原有布局形态. 3)格局肌理 虹霓山村由五兄弟始居而发展形成五份,各份又脉络成整体,五份在建筑形成有较大差异性。老二有崇本堂;老五没有祠堂;老四有亦政堂、世美堂、旧厅;老大也只有一个毛脚厅,五兄弟贫富的差异显而易见. 4)民居特点 虹霓山村历史悠久,古建遗存众多,街巷分布合理,村落传统格局及风貌保存完好,先前村内道路为棋盘形格局,随山势高低起伏,街巷多为鹅卵石路面,村形如龟,南头北尾,其中以世美堂为中心。世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代,为该村童氏总祠,雕刻精美,规模宏伟。村中建筑平面类型以对合楼、三间西搭厢,三进两明堂和前厅后堂楼为主,技艺精美,建筑形式与细部特征因建造时期不同而有细微变化,但其总体上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比较,虽同属粉墙黛瓦,但虹霓山古村落的古建筑在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特征…… 5)童氏谱谍 虹霓山村2004年正月初十由村老年协会组织,续修已中断了55年的童氏村谱,现己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