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2009-3-19 22:02:50 新闻来源: 阅读:4666次 |
山好水好风光好---宁波鄞州区童夏家村
前一天下了场大雨,早上雨还时断时续,路过水如碧玉的梅溪水库,绕过一个又一个弯头,到童夏家村时,雨竟然停了。雨后的童夏家村令人爽心悦目:云雾缭绕群山,青山苍翠欲滴,水哗哗地流着,泛起白色的浪花……置身于其中,让我们感觉自己已融入大自然之中。 童夏家村属于塘溪镇,是该镇最边缘也是最高的一个山村。村庄在群山环抱中:狮山、白象山、乾隆山、菩提岭……一座座绵延向前,都不高,其中最高的当数白岩山了。白岩山海拔628米,是一座奇特的山,山顶为白色的岩石覆盖,岩石下才见草木葱茏。岩石顶隐约还可见一杆子,据说,这是一个航空标志,1953年至1954年我军解放一江山岛时所立,当时采用的是木料,现已改成了铁塔,还在发挥着作用。 白岩山是鄞州区和奉化两地的分界岭,也是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一大水系流向奉化,一大水系流向鄞州区。流向鄞州区的水系在山腰形成了几个瀑布,瀑布流入溪中,溪水渐渐大了起来,一路潺潺,流到童夏家村。这条溪坑就叫梅溪,它最后流入以溪为名的梅溪水库。 梅溪清可见底,流水常年不断,就是在去年那样的大旱之年,它也水流不绝。到村庄前,溪坑变得宽多了。村人在溪中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拦水坝,人们不时可见到溪水越过拦水坝时溅起的白色浪花,并发出哗哗的悦耳之声。岸上是一棵又一棵的樟树、枫杨树,村口的几棵枝叶特别繁茂,粗壮得得几人合抱。民居沿溪而筑,顺着山势缓缓向上。民居的地基多用山石垒起,一块块显得干净而质朴。绿树、溪水、村居,就这样简简单单,又是如此的和谐,就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画,令人神往。怪不得,这几年来,上海人一拨又一拨地慕名前来旅游度假。 村庄不大,由沿溪上下两个村组成,上为雁村,下为夏家。这两村原是两个行政村,前不久刚并在了一起。其实,这两个村在40年前就同属于一个大队,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才分开的。雁村是由于整个村庄形状像一只展翅的大雁而得名,它是由下游的童村童家人迁居而成,因此村民多姓童。夏家顾名思义是夏姓居民繁衍而成。两村人口都不多,雁村800余人,夏家更小,才177人,现在合在一起还不到1000人。其实,常住在村里的人还要少。由于建设梅溪水库,1994年起,村人就陆续搬到了山下镇建成区里的新村或是邱隘、横溪、宁波等地居住,目前居住在村里的人多是40岁以上的,才600余人。 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距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村人告诉我们,在村后的乾隆山上就有始祖的坟墓,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坟前植有樟树、枫树、梓树等,每棵约有4人合抱粗。村里有一宗祠,在梅溪左边一块比较开阔的土地上。宗祠漆成红色,看起来保存得很好。村人说是1999年刚修过的。祠前原挂有一块匾,上书“童氏宗祠”,因匾上的油漆有些剥落而正在重新油漆。走进宗祠,只见大殿上挂着一块横匾:孝思堂。字迹雄浑遒劲,是原来就有的。下面的对联则是新写的:“为人孝是本,处世思当先。基奠堇山麓龙蟠狮踞共萃一堂秀色,脉衍梅溪首源远流长再创百代文明。”我们从中看到了童夏家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也看到了他们的追求。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童半夜,周不睏,童夏家人全夜奔。“过去,我们童夏家村山路难走,生活艰苦。”提起这,村人颇多感慨。童夏家离山脚下的镇建成区有7公里多路,别看现在有公路直通,每半个小时就有班车进出,但在以前,全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翻过一座岭又翻过一座岭,看到的还是山。山里人靠山而谋生,童夏家人卖山货赶集市,往东到横溪,往北到韩岭,都需翻山越岭走15公里。因此村人常常是夜里出发,摸黑去赶集。 而且那时还没有一座连接溪坑两岸的桥梁。最早的一座桥大约是80年前建起来的,是上海宁波同乡会的村人募捐而建的,桥名为镇安桥,是一座石拱桥,位于雁村和夏家之间,现在早已废弃,上面长满了青草。现在村里的桥(包括镇安桥)多达7座:永晏桥、永靖桥、中兴桥等,这些桥将两岸紧密地联在一起,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卷。 因耕地面积少(以前也只有400亩,现在退耕还林就只有100多亩了,而且一部分分布于镇建成区周围),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童夏家人只能在3200亩的山林上做些文章,他们开发了1000亩的竹山和200亩茶山,经济收入可想而知。至今,童夏家村的脱贫工作被列入区“欠发达村奔小康工程”。 但是,村人有信心早日摘掉这顶“贫困村”的帽子。他们计划将村里那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看看他们的小桥、流水、人家,看看路边的“夫妻树”、狮子岩、山上的瀑布、溪中的龙潭……
|
|
主题: 里山是个好地方 |
|
作者: 童第桥 (2010-11-7 5:19:42) |
125.115.13.240 |
内容:
我就是童夏家村的后人,第字辈。
谢谢朋友对童夏家村及童家人的赞许!
|
|
|
浏览该商品的全部1条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