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文王灵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现阿底村有近4000名童氏】 三千年前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宫内沉迷酒色,朝廷宠信佞臣,听信谗言,朝中忠信之臣,尽皆弃而不用。使得朝政荒废,天下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商纣王听信崇国(今沣河西岸)诸侯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陕西省歧山县北,过去称西歧)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yo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监狱。
西伯侯平日为人正直,广结诸侯,最终在周朝的诸位大臣共同努力下,使西伯侯出得监狱。西伯侯回到故土西歧,在军师吕公望(即民间说:太公姜子牙)的辅佐下,改称为王(后人称为周文王),积极准备讨伐灭商,修德进贤,施仁政于民,网罗人才,发展壮大实力。周国先后臣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仇敌崇侯虎,并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同时将周都由西歧地迁于丰邑。关于周文王灭崇国建丰邑这一事件,在《诗经》中《大雅--皇矣》和《大雅--文王有声》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和“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文王灵台就在营建丰邑时所修建,距今约三千多年,在修建灵台同时,并引注沣水以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之处),灵囿(养鹿、等动物之处),加上灵台合称为“三灵”(灵台、灵沼、灵囿)。 一、灵台 灵台象征着高山,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象台,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办阿底村东南约五百米的沣河西岸。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的完善,灵台的功能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一个集观察气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 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大雅-灵台》篇中记载着关于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灵台时,平民百姓欢乐而顺从之场景,其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其大意为:文王开始建筑那灵台,营造它来量地界。老百姓齐来建造它,不到几天很快建成了。始建本不须急成,百姓们都急忙的到来修建)。周灵台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其故迹至今犹存。秦朝以后的文献中对于有关灵台活动的记载越来越少,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记叙其道里方位。《括地志》中又有以下文字:“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这是周文王灵台在唐时的记载。据《长安县志》(1999年)和《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中记载考证,唐朝时在古灵台顶上修建寺庙一座,名为“平等寺”,唐时平等寺建筑物早已无存,现今只留下几根石柱。(另有说法:明朝,秦藩王在古灵台顶上修建平等寺,由僧人维护。)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亲往灵台相度,在灵台上修建“文王殿”(今所见文王殿为破坏以后复修大殿),并对其加修葺焉,派专僧对寺庙进行保护。
古灵台这座凝聚着西周文化和文王德政的灵台,看到它仿佛现代人看到了周代的缩影,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相信沣河边上周文化群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大进程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 二、灵沼 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灵沼(1)地名,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南起秦渡津,北至客省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的地段;(2)象征着大海,喻指帝王的恩泽所及之处;(3)为封建社会上层饲养鱼类和水产的地方。 上世纪中期在灵沼周围,低洼湿地,鱼塘涝池,随处可见,随着气候的变化,水位的降低,昔日沼泽地,已成为今日的粮田了。沼泽故址,如今仍遗迹可寻(今灵沼乡海子村,回鹤庄一带)。灵沼一带,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有做官做到江南提督不忘给家乡修桥的大将军“梁化凤”,有清末咸丰乙卯(1855年)举人、大诗人柏景伟,有国民党陆军中将魏炳文和抗曰名将张平世等,它不仅养育了沣西这一带朴实淳厚的人民,更是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开端,它也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如周代礼制、敬天保民等社会政治伦理以及人际交往规范,都是在丰镐酝酿实施并推广到全国的。而今天,提炼升华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三、灵囿 灵囿,象征着滋养万物生长的辽阔土地。所谓“囿”即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周文王在平定社会以后,在距离当时国都镐京不远的地方,修建一处供自己游乐的场所,夯筑高大的土台(即灵台),挖了宽阔的水池,池中蓄养着各种游鱼水产(灵沼),还在其附近圈占了一片方圆约70里的山林,让天然草木与鸟兽在其中草孳生繁育,称作“灵囿”。汉时,《三辅黄图》中记载;周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里,沣河西岸(今长安区马王镇以南灵沼周围的地区)。 “文王灵囿盘游之说”,源于(孟子》,当时诸侯间大兴台池,畜养鸟兽业己成风,后世孟子提出了“古之人君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解释:文王与一般民众在那里欢乐,所以才能欢乐,民众想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就想与自己的王一同灭亡,王虽然有台、池、鸟兽,但一个人乐,就不是一个好的君主,乐也不会长久的)。孟子将这个道理来教化梁惠王,让其做一个明君,于是后世帝王在大开苑囿池台之际往往搬出《 孟子》 所谓“与民同乐”的论点作为依据,鞭策和监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 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开端与西安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起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入发掘。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经过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诸多文人学士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华民族历经3000年沧桑巨变而能傲立于世界东方,其文化之泽,被及于四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