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奇峡天成岩,石阶逶迤上岩颠; 空寂山岚云天色,禅堂钟鼓度晚烟。 这是天成岩风景的真实写照。 天成岩坐落在泰宁县与邵武市的交界线处。岩寺周围十几里内全是一座座悬崖崔嵬、赤壁陡立的丹霞地质山体。山崖上或疏或密镶嵌着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洞穴,其中较大的洞穴有天成岩、地室岩、龙井窟、佛成岩、狮成岩、寿星岩、蜜蜂岩、南京堂等等。以前这些较大的洞穴里都曾建有寺庙,构成了一组独立的岩寺群落,成为天成岩的一大特色。
由于天成岩地处两地结合部,人烟稀少,植被保护良好。进入峡谷,但见绿树青藤重重叠叠,遮天盖地,就像走进一座绿色海洋。这里不仅有香樟、黄楠、花梠、银杏这些别处罕见的木材,而且还有长叶榧、红豆杉、沉木樟等七八种濒临灭绝的珍惜树种,因此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天成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险。这里悬崖陡峭、曲谷盘旋,不熟悉路径往往难觅归路。此外,天成岩山脚还设有两重关隘。第一道隘门建在进山的谷口,关隘用花岗岩条石砌成,高5米许,厚3米多,隘门上原先还建有炮楼,解放以后才被拆除。以前隘门平时紧闭,进隘要在谷前50余米外叫门。如果走到隘门前叫门,即使喊破嗓子,山上的僧尼也听不见。进隘后再走一段峡谷便开始登山,第二道隘门就设在登山的之字形石阶之上,建筑与头道隘门相仿。居高临下,凭险扼守,纵有千军万马也攻不进去。两道隘门是龙湖童家及临近各村民众修建的,遇上兵荒马乱,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山避祸,现今山脚下的好几个洞穴还残留着当年避难人留下的筑土灶台。民国十一年(1922年)年秋,军阀混战,直系河南兵常德胜部两个营从江西黎川窜进龙湖,烧杀淫掠,周围村民纷纷逃进山来,天成岩及周边大大小小的岩洞住满了人。直到广东许崇智的人马将北兵驱逐出境,村民们才安全返回村庄。
险要的寨隘,民众可以用来避乱,匪寇也能够据以倡乱。民国十四年(1925年),顺昌股匪黄文达率80多喽罗窜进天成岩,劫掠四周村落,村民忍无可忍,组织“联甲”与之抗衡。当年十二月,龙湖、官田以及邵武大步岗、将石、肖家坊等地村民千余人带着土枪、梭标联合攻山,并请来邵武保卫团助战。村民们熟悉路径,沿崖壁攀上山顶,将土匪打得仓惶逃窜。打死、跳崖摔死的土匪30余人,生擒40余人,匪首押到将石乡砍头示众。
天成岩是周围上千个岩洞中最大的一个,岩洞呈长条形,高约10米,深12米,长40余米。岩洞上方正中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小洞,成狮头形,岩寺就建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岩上的两个小洞就是狮子的鼻孔。岩寺前面正对五座拔地而起的山崖,人称“五畜朝金狮”。
天成岩寺始建年代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据龙湖颜坊《童氏族谱》的有关记述可知,天成岩系由颜坊童氏四世祖文义公和另一位叫肖复成的人捐资建成,而文义公又是什么年代的人呢?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颜坊童氏修族谱时,已传至22世敦字辈,按平均每25年传一世推算,大约在1500年前后,即明孝宗弘治年间。族谱还说,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年),童姓“合族乐助重建,后三次重修”。另据现存天成岩大殿正门上“西竺天成”匾额落款:“光绪甲辰年冬月谷旦重立”字样可知,“后三次重修”的最后一次,可能就是匾额记载的甲辰年,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1958年大跃进时,寺庙被拆毁,瓦片运到山下建龙湖供销社。后来龙湖村民陆续集资重建岩寺,现存大雄宝殿系1990年建成。嗣后又在殿前建起一排两层僧房。
天成岩岩寺群落大多数地处邵武市境内,在泰宁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天成岩山脚下的地室岩,早先也建有佛寺,现已不存。另一个在距天成岩约1华里的峡谷中,名龙井窟,这是一个窄长的岩洞,长度在100米以上,留下一排木构建筑,但无佛像,也没有人居住。尽头处有一大厅,人说是“演武厅”,厅侧有一井,水质清冽,水量很大,龙井窟的得名就源于此井。
天成岩风光秀丽,空气清新,饮用水富含矿物质,是一个疗养度假的理想场所。尽管天成岩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地方,但这里交通闭塞,岩寺的建筑也很简陋,进山旅游的人不多。近年来,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龙湖村民正准备开发成旅游新景点,现已筹集资金铺设公路,并在龙湖颜坊架设一座石桥,与邵泰公路主干道贯通。工程完成后,汽车可以直抵山脚,进山观赏就十分方便了。(童杨)
童氏族人立的天成岩禁碑
狮口中的岩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