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天下龙兴地,古都长安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代表了周秦汉唐文化的灿烂辉煌;
在古长安灿若繁星的文化胜迹中,位于沣西灵沼的阿底村历史格外悠久、人文格外绵长。
大自然和历史的慷慨馈赠,造就了阿底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这里,南眺秦岭、北望渭河,秦岭如父、渭河如母,中间一条沣河将两者相连,为阿底村带来山水灵秀的自然风光;
在这里,有大禹治水的足迹,有周文王灵台遗址,有三秦古刹平等寺,为阿底村谱写出悠远的历史长卷;
在这里,人们安居乐业,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有尚武报国的铮铮铁骨,更有“夏会”“秋会”的人情之美,凝聚成阿底村令游子魂牵梦萦的人文魅力。
阿底,阿底,我的家乡,沣河水粼粼波光。平等古寺善佑一方,过年过会人来人往。古老的秦腔仍在回响,亲人们已享受上互联网。这是我的家乡,正在实现中国梦想……
历史之美
阿底村属于长安区沣西地区的灵沼街道办所辖,灵沼街道办即是来源于周文王的灵沼。灵沼到唐朝时期就已经干涸,唐朝魏王李泰《括地志》对此有明文记载:“辟雍灵沼今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也”。 灵台不单单是周文王观天象占卜吉凶的地方,还是发布政令、高台点兵、祭天拜地的地方,也是周文王仁德的象征。而灵台的旁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阿底村”。
阿底村在灵沼街道办的南边2公里偏西一点,村子正北是上南丰村,正南遥望平等寺对接邱吴村,东面是沣河梁家滩,西边是小丰村。在灵沼地面上,阿底村算是大村,东西三条主干大街与小丰村相接,另有五条半截巷子。南北五条主干道,南接邱吴村,北连上南丰,全村将近4000人,以童姓为望族大姓。
传说明洪武移民期间,一位讳名童鼎的尊长带着夫人,一路奔波寻找适合生存的土地。最终,在秦岭北麓、沣河西岸的一处平坦开阔之地,他们停下脚步,从狩猎、采果,到搭棚、造屋,开始了的新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二人也过得怡然自得。他们先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并教他们读书识字、播种耕田,由此开启了沣西童氏一代一代的生活。
风光之美
“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沣河就在村子的东边,如一条缎带蜿蜒北去。沣河两岸景色秀美,筑有三丈多高的土堤,村民叫它河堰,河堰下面还有宽度不等的护堤,护堤再下面就是河滩。曾经的沣河河水清澈见底,掬手可饮,水草丰茂,游鱼如织,野鸭成群,芦苇高且厚密,是不知名野鸟昆虫的优越栖息地。到了夏天,沣河成为村民尤其是儿童的天然乐园,为村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游泳高手。
可以说,是沣河给了村民强健的体魄,化育出强悍的民风,阿底村人对她的依附就如同鱼儿和水,她是村民的精神家园和集体图腾。但是,九十年代初开始,河道里的沙子成了炙手可热的金饽饽,推土机翻斗车整日整夜不停息,几年光景,西安城里的高楼起来了,一些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河道里的沙子却永久的消失了!如今的沣河已经容颜不再,大自然经过几千年积存,沣河两岸儿女从她这里得到和索取的太多太多,不仅是精神的,还有物质的。沣河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也带给我们无尽的眷恋和惨痛的教训。
人文之美
长年累月,阿底村大舞台上唱着秦腔,小广场上打着篮球跳着舞,就连村民家中也处处流露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闲来无事,可以练练书法,或临摹古代诗词歌赋,或书写自编的杂文随感,于笔锋墨下陶冶性情、感怀古今,写得满意了还可以挂在墙上或赠予他人。兴致来了,也可三两相约,在庭院里、巷子中习练红拳。红拳套路繁多、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钩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掌握红拳全套技法并非易事,但阿底村从清末至今,村民们勤学苦练、悉心钻研,于是高手层出不穷。多年来,村民对先辈留下的文化代代传承,相应领域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新一代的阿底村民,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也将其融入身心,带给更多的人们和更远的地方。
村里的日子之所以有滋有味,“过会”和美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过会,分为看忙会和忙罢会,看忙会一般在阴历三四月分左右,这时夏收还没开始;忙罢会一般在阴历六至七月份,这时小麦已收,大家通过过会这种形式庆祝丰收。一年中除了过年就数过会热闹了。过会头几天, 村子里已有了喜庆的气氛,家家打扫卫生、粉刷墙壁、割肉爁臊子、买菜生豆芽、蒸馍酿醪醩、压面称豆腐。过会这天,亲戚来了,阿底村的村民用来招呼亲戚的,一定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臊子面食材近十种,面要薄而筋道,肉臊子和底菜都要切成小丁或薄片,分别提前炒好,底菜红绿黄白黑色彩鲜明,酸辣的汤中还要飘入韭菜或蒜苗。出锅后的臊子面色香味俱全,男女老少大小场合都会来上一碗。人们品尝着臊子面,喝上甜醪糟,推杯换盏之间,浓浓的亲情、乡情无疑更加浓厚了。
发展之美
几百年来,阿底村人辛勤劳作、耕种收获,将经济和生活都寄托在这片土地上。如今,大家都已近年来,在灵沼街办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阿底村村委会的干部们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大力引导村民转换致富思路,不论进入城市还是留在乡村,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换取更可观的经济收入。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村容村貌也随之一新,房屋不再是以前的土房瓦房,家家砖房小楼、庭院围合。
1997年至2013年,全村累计投资350万元,硬化全村东西八条、南北四条,共计6500平方米的街道路面。硬化通往小丰、上南、平等寺三条道路,并完善街道主干道两侧的路灯照明及绿化美化工程。2010年投资27万元,建设六间两层34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党员电教室、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站、安全监控室等一应俱全。同年为群众通上自来水。2011年到2013年,先后投资70万元建设村民健身娱乐广场,各项健身器材齐备。在2013年长安区广场舞比赛中阿底村代表队取得一等奖。
教育,关乎宗族发展、家庭未来,历来被阿底村民所重视。如今的阿底村小学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全校供暖,操场硬化,校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完善的软硬件,给阿底村的孩子增添的不只是便利和温暖,还有自信和快乐。学校的兴建,是阿底村民几十年来共同完成的最大的工程,三层的教学楼立起来的,不单是孩子们的校舍,更是村民对文化的信仰,对未来的期望。
传承之美
天下之人皆有父母,族群各有祖先。天下童氏一家亲,是所有童氏族人的愿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着它的实现。
阿底村中几乎每一户都姓童,全村是一整个大的童姓家族,童氏祖先三个儿子的后代分别被称为长门、二门、三门,他们集中聚居、和谐共处,如今已发展到七百多户。而祭祀活动就成了庞大的童氏家族族人相聚和纪念先辈的重要时刻。
2007年清明节,有村民提出祭祖的想法,全村一呼百应。阿底村联合栗子新村,集结了近万名童姓族人,在文王灵台童氏祖坟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并商定今后五年一小祀,十年一大祀,把祭祀活动作为童氏族人的传统传承下去。近年来,随着祭祀的进行,童氏族人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全国各地的童氏族人渐渐通过网络联系了起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浙江、台湾等地都成立了姓氏研究机构。
缅怀先祖、追忆先人,并不仅仅是表达哀思,同时也是感念先人的育养之德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阿底村人的祭祖不仅充溢着情感,传递着记忆,更指向未来的行动。
尾章
沣水悠悠,古老的村庄里依旧人来车往,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烟火味十足的乡村生活仍在延续,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阿底村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却的根之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大西安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古老的阿底村一定还会焕发青春,勤劳智慧的阿底人会生活得更美好!
(作者 西安阿底村 童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