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敬公兄弟三人从安徽歙县南门外廿四都李树村桐木墩迁徒到江山时,一开始住在江山老虎山脚的桐岭村,此地离江邑相当近,周边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老虎山脚下还有一条小溪流过,非常适合人居住生活。
在此大家过着安逸的日子,有一年童敬公家里养的母猪出走了。此时母猪已经到了临产期,出走后几天也没有看见回来过,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以前跑出去都会自己回来,回家吃点所喂的食,再出去走走,找些野食。可是这次已经好几天没有回来了。一头母猪是一家子的命根子,很多开销都指望着母猪下仔出售换回其他的日常用品。一开始也没有在意,几天不见,童敬公就觉得不对劲,寻思着跑出去找找,找啊找,边找边问,边问边找,也没有人知道母猪跑哪儿去了。
那时人烟稀少,杂草众生,野兽出没,估摸着就算能看到的人也没几个。敬公沿着村庄周边方向找,第一天没有找到,第二天再叫上家里其他的几个人也出去找,往东西南北方向更远的地方找,还是没有找到。到了第三天上午,童敬公似乎听到了母猪那熟悉的呼唤声,继续往那草丛中找去。在一大片芦苇地中间,那茂盛的草丛中,也即原来的童家村祠堂处发现了母猪。那个窝做的很漂亮,如果母猪不发声,谁也看不出来,或许是野性的促使吧,还是母性的天然,也说不上了。
一窝小猪围在母猪的身边,吃着奶,安然的享受着母爱,那母猪见到童敬公的到来,站起身来用嘴拱拱童敬公的腿,似乎在说着道歉,也似乎在说着此地比那边更好,更宜居。
童敬公一看,高兴的激动起来,小猪都生出来了,整理一打十二头,那可爱的小猪肥肥胖胖。
此地离桐岭村有十来里地,看看不可能再将它们赶回去了,也就急急的回去,向家人报喜,并拿了工具再次来到此地,在此搭了个临时的窝棚,守候一窝小猪。
因空闲季节事情不多,敬公也就对此地的风水关心起来。母猪能到此地落窝,想必是处不错的地方,也许是先祖冥冥中在指引着什么。就这样他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的看了这一片地形山势。此地离北面的江邑县城不远,差不多就十五华里,东边有河流―――须江,那江水清澈见底,不深不浅,鱼儿自由欢愉的游荡着。江的对面有山,削立,山上树林茂密,烧饭用柴取之不尽,山后则也有块块平整之地,被山峰环抱。离此不远西南方向的上游就是清湖村庄,是个繁华的地方,帆船密密,商家沿街而设,热闹非凡。下游东北的路陈村,离此也有四里地,人丁兴旺。而母猪产仔的地方是一小高地,离河流还有一小段距离,之间是一片开阔地,长满了芦苇草,土地肥沃。
见此美景,美地,敬公高兴的不得了,把自己想搬迁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赞同,就这样,在这一片荒芜没有庄稼的土地上,一个村庄在敬公一家的劳作下崛起。
为了记住安徽歙县老家,在房前屋后遍种桐树,取名童家村。后来又在此建了祠堂、社屋等,至今已是一个大村,有一千多人的村庄。
(童海根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