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眼里,客家人是神秘而又特殊的汉族民系;在世界人眼里,客家人是汉族在全球分布最广阔,同时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现有6000多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其余1500余万人分布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客家建筑与客家人一样,具有显著的民系特征,特别是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客家人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而最近二十年掀起的全球客家人“寻根谒祖”活动,可谓声势浩大。似乎就在一瞬间,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开始对客家的“祖地”进行搜寻,但真正的“祖地”到底又是在哪里呢?
因为调查这个项目的需要,和朋友前往有客家人“圣地麦加”之誉的汀州。汽车疾驰在福建209省道,客家人的那个“麦加”一步一步靠近。沿着这条穿行在闽北大山里的公路,一直往西南,通向的就是汀州。位于福建省西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汀州,被《八闽通志》卷2中形容道:“为郡崇山复岭,南通交广,北达江右,介于虔梅之间,瓯闽粤壤在山谷斗绝之地。西临赣吉,南接潮梅,山重衍复而险阻,水汛急而浅涩。”
走在稻田间的小碎石路上,客家人在辛勤地耕种,不时还蹦出他们即兴创作的客家山歌唱和,可以清晰地听到,每首山歌都是四句,每句七个字。这大概就是客家山歌的创作规范。
随声走到一个老妪旁边,好奇地攀谈起来。老妪告诉我,这些山歌都是客家人触景生情之作,或引吭高歌,或浅唱低吟,或痛心疾首—山歌伴随着客家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涵盖了劳动生活、男女恋爱以及相思离别等等。老妪还说,客家人在劳作期间,或者劳作之余,在层峦叠嶂之间,吼一声粗犷、高亢、底气十足的“哎呀叻”,便可穿越群山,产生山鸣谷应的气势,也可抒发内心积郁的种种感慨,或感叹生活的艰辛,或苦中作乐。但是随着年轻人向大城市的不断流失,这原本苍劲的山歌也少了好些豪气。
20世纪80年代,处于中国东南闽西山区的汀州在客家运动中骤然间变得重要,每年11月,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会不远万里来到这个边远山区,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客家族群意识的诉求。这里也被称为客家人的“祖地”。
2000年的迁徙
翻开厚重的历史册页,历史追溯到2000年前,中国南方往江淮地区,南方呈现出一片蛮荒。这之后,渐渐有大量中原汉人迁入南方。根据宁化石壁客家族谱记载,那时就已经有管、邓、许、巫、罗、陈等姓氏的汉人迁进宁化了,只是人数还非常有限。时间又过了400年,中原大地的一次大动荡终于导致了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
公元310年,以匈奴攻破洛阳为始端的永嘉之乱,加之随后的“五胡乱华”,中原大地一片刀光剑影。胡骑过处,城池被毁,生灵涂炭。这些历经九死一生的客家先民来到了江淮流域,走进了赣江流域,还有一些家族越过武夷山脉,辗转进入闽地。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在新的土地上,他们以“客”自居,以示不忘故土,白手起家,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