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童村位于省民间艺术之乡——湖镇镇北面,衢江之畔,三面环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全村只有886人,却有坐唱班、小脚灯舞、十二月花名、甘蔗龙灯、硬头狮子、老年秧歌、貔貅等7支文化队伍,100余名业余演员,占全村总人口的20%。演员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已有72岁高龄。该村历史上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1965年的浙江日报曾刊登过该村的先进娱乐演员照片。改革开放后,该村的座唱班、硬头狮子灯、老年秧歌队重新开始组建和演出;近几年,又对濒临灭绝的“小脚灯”、“十二月花名”、“甘蔗龙灯”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由于该村文化爱好者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使这些节目的精髓得以体现,“小脚灯”等节目作为龙游的主打品牌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龙游石窟旅游促销活动、上海“国际旅游节”、西博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还被桐庐县等兄弟县市邀请参加重大节日活动等。
下童村老少都有舞蹈细胞。
傍晚时分,我们时常能看到农村的广场上,农夫农妇们随着节拍快乐舞蹈的场景,但下童村的传统舞蹈,你未必见过,据说他们跳的是传统舞,而且还有特殊含义。5月2日,记者来到湖镇镇下童村一探究竟。
一走进下童村文化中心,就看到四个火红的木狮子:大大的嘴巴、炯炯有神的眼睛,配上两只细长的耳朵。“这是硬头狮子。”下童村舞蹈编排老师王淑梅说,有两只是1979年制作的,有70斤重;2011年又制作了两只,20斤重。除此之外,小脚车、二胡等放在文艺室。文革期间道具曾被损坏,直到1999年,下童村的舞蹈开始恢复。当时,92岁的童成珍得到这个消息,高兴的不得了,费尽心思和王淑梅把小脚灯的道具做出来。从材质到尺寸,两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道具修复完毕,王淑梅就动员村里妇女加入,女扮男装,让560多年历史的《小脚灯》在村里真实再现。“大家都很喜欢跳舞,没事就哼哼。”王淑梅说,这一跳就把下童村老老少少骨子里爱跳舞的细胞激活了。
下童村各类舞蹈的舞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比如,《硬头狮子》要站起来舞,在不一样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舞步:走进村民家,就要走打八卦的步伐,用于避邪;在表演时则是用普通的舞步。“《小脚灯》和《甘蔗龙》的舞步也不一样。”正说着,王淑梅起身表演了一段《小脚灯》。“咪来哆咪哆来咪哆……”坐在旁边的罗丽江也跟着哼起了调、打起了拍子。“这些拍子都是以前传下来的。”罗丽江说,五年前舞蹈队新老交替时她加入了舞蹈队。“看多了,基本的就会了。”她介绍,嫁到下童村的二十多年,村里的舞蹈活动几乎没有中止。特别在元宵节,活动从早上五点持续到晚上。下童村的舞蹈氛围让她这个外乡人也心动了,最后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全民皆文化,老少齐上阵”。下童村的老老少少都有舞蹈细胞。
(童化平推荐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