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联员童化平整理稿 )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管路途远近,我将亲自回老家福建长汀童坊祭祖。清明祭祖,由然使我思考其内涵与意义。
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是追思和缅怀的日子,我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我们共同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历史,感恩生活。清明,是拥抱春光、亲近自然的日子,我们踏青出游,看草长莺飞,赏春花烂漫,感受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是内核。我们每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拥有者,也是传承者、发扬者。让我们细细品味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获得文化的新体验和精神的新提升;同时以新的载体和方式,把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思亲·报本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先民根据自己的岁时观念,创造了众多节日,许多成为传统,流传至今,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对先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是清明节核心的文化内涵。
不过,现在的清明节有些变味。个别人大行迷信、庸俗之举,将纸制的总统套房、保姆烧给祖先“享用”;三百六十行里多了“哭清明”的职业,只要给钱,就会撕心裂肺地哭喊;许多商家利字当头,把清明节变成了一个弥漫商业味的促销节。这种情况在高校也较为突出。 “清明节放假,去哪玩? ”成了大学校园讨论最多的话题;“上网玩游戏、睡觉、逛街”成了学子们的首选活动。
其实,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努力传承。以学校为例,可以设立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课程,系统讲解节日的起源、演进、习俗等,把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学子们的学习中。或者开展春游、踏青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感悟清明文化,感受古人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态度。也可以将清明节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带领学生缅怀先烈,慎终追远。总之,清明节的形态在仪式,灵魂在文化。
祭祖·惜生
古人创造了“清明”这样优美明亮的词汇,本意是指春天来临,万物洁净清嘉,阳明之气冉冉展开。唐代以后,清明融合了寒食、上巳两节的节俗,将怀旧悼亡与求新护生结合在一起,这使清明成了盛大的春天仪式。
祭祖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祭祖仪式,长者会作一篇悼文,读给后辈听,然后烧去。在追思活动中,让后辈了解家族的奋斗史,学习先人的精神,担起当下的责任,做好本身的工作,也是祈福和保佑自己。
祭祀后,人们赏景踏青,山水阡陌间空气清新、风景明亮、人头攒动,草长莺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也成就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日游。面对万物复苏的场景,人们享受春天生活,憧憬美好未来。踏青中,戴柳、放风筝有着独特意义。起于唐代,戴柳可避毒辟邪,“柳”和“留”音相似,又寓意把美好留在人间,家家户户会插柳。放风筝,则向人们宣示自己的好心情。旧时,风筝上有笛哨,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称风筝。放飞风筝后,随着笛哨鸣响提振心情。不发声的叫“纸鸢”,将烦心事写在上面,放飞后割断,寓意烦恼烟消云散。
记得年少时荡秋千、踢毽子、蹴鞠、插柳、放风筝清明节习俗还有很多,人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拥抱自然,在追思中向往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