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4A级景区)
前童镇位于宁海县城西南14公里处,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江南文化古镇。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 镇所在地前童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坏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得名叫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又成为两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中共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近年来,前童又以其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还有千古名木、神奇药泉、《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梁皇山等,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鹿山——鹿山高不过五十米,因形状像一只卧鹿而得名。鹿背是一个天然草坪,绿茵如毯,北面的参天古松就像是鹿角。鹿背上飞檐翘角的烈士亭是几年在二次革命中献身的烈士而设。站在山顶,明代大儒方孝孺命名的前童八景“塔峰晓日、鹿阜斜晖、双溪钩月、石镜寒泉、学士桥柳、孝女湖莲、梁山鹤唳、石泄龙吟”全都能看到。与鹿山遥遥相对的那座山叫塔山,唐时,塔山脚下有一村庄叫汪家坑,村里出有一位孝女叫汪娥,汪娥父亲死的很早,她就以纺织、耕作侍养母亲,并立誓不嫁。她母亲有个嗜好,喜欢喝塔山脚下湖里的水,于是汪娥每天挑水给她的母亲洗用。她母亲死后,汪娥照常提水供在母亲的牌位前。有一天,汪娥不小心掉进湖里淹死了。她死后,汪家坑的村民和惠明寺的僧人为了纪念孝女,也为了后人能学习孝女的品行,就在山上建了两座报恩塔,这就是塔山得名的由来。那湖也被取名叫孝女湖。在塔鹿两山之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就是前童村。前童村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至今已将近800年的历史。全村两千多户人家,差不多一万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姓童。村之大,姓之纯,为江南罕见。那错落有致、环裹在新楼之中的就是建于明清时期、具有浙东儒乡风格、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据专家考证,这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整、工艺最精致、规模最大的古民居群,并成为“国之瑰宝”。南边那如白练般贯穿东西的是碧水长流的白溪。“塔峰斜峙双华表,溪水周流一玉环”,就是眼前的写照。溪前那座山叫石镜山。峰峦间倒悬着一块巨大的石壁,冬天冰雪沥沥而下覆盖在上面光滑如镜,阳光之下金光四射,因此得名。元末明初,童氏先祖伯礼公为了开创前童教化,在石镜山下建造了一座书院叫石镜精舍,“聚六经群书数千百卷,俾子弟讲习其中,求治心修身之道。”并礼聘当时朝野闻名的大儒方孝孺在此执教授课。由于方孝孺勤于课教,所以当时一些名家子弟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方孝孺先生的《逊志斋集》中许多文章诗篇全写于此地。
职思其居—— 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宅主童则堂原为武义县训导。此宅的台门用红条石构筑而成,门顶上嵌刻着“职思其居”的门匾,表达了主人当官不忘家乡,在家不忘职责的意境。其下刻有魏碑阳文家训“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诗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成家, 魏足法。山西宅闾,今时气甲。”庭院为四合院二层木结构,是典型的台州式风格。这种民居的布局非常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一家人和谐的居住在一起,极具人情味。同时建筑方式非常科学,以天井为中心,可以统一采光、排水,占地又少,便于管理。天井遍地是卵石铺成的铜钱状图案,隐喻“金钱铺地”,中间是一只用黑卵石铺的梅花鹿,象征“禄”的意思。中堂是院子的中心,此宅比较独特中空无楼板。中堂正壁贴有历代主人中举的捷报,反映此宅人才辈出。此宅还是前童新文化的起源地,1905年创办塔山启蒙学堂,是现在前童中小学的前身。职思其居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诗礼之家”。
明经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明经”匾额是浙江学政奉道光皇帝之命所立。左右门墙上“礼仪”、“孝悌”四个砖雕篆字,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也是前童童氏家族行辈的排列。中堂“敦伦凝道”匾是主人亲笔所题,既反映了宅主的文学功底又表达了他的思想。下设半圆罩有求吉作用。廊檐月梁有“海马虹梁”和其下刻的“梅花藏龙”图案是前童独特的建筑饰物。天井内有黑石子铺成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故此宅又称“狮子名堂”。屋脊中间堆塑的太极双鱼图吻兽、天井的八卦以及门内牛腿雕刻的“八仙”使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宅古朴而又不失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浙东古民居。
泽思居——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此宅从丽水地区迁移前童,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走近泽思居,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此宅檐头四注,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院内厅堂轩敞,廊柱挺拔。雕刻复杂是此宅的特点。整栋房子可以说是“无梁不雕、无雕不精”,所以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进门可以看到正梁上刻有“四仙迎宾”的典故,体现出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正厅东首梁上刻有五只仙鹤,既说明了原来的主人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又体现了他的“五岳朝天”的志向。从西首梁上的“百鸟朝凤”图可以看出这不是简单的一户人家,因为这些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任意雕凿的图案。
上堂屋——童氏十六世祖绍文公建于明代末年,曾两次遭火灾。门前有石照壁,二进四合院楼屋,结构简洁,饰物古朴。院内完好无损地保留着明代特有的窗扇和窗扇开启的立轴,至今还留有搭凉棚的地钩,据说民国时期办酒席可以把凉棚延伸到院外。此宅现主人保存着清嘉庆皇帝的圣旨和先祖的画像,故又称“圣旨楼”。
《理发师》拍摄点——电影《理发师》是已故油画大师陈逸飞的遗作,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末,理发师陆平(陈坤扮演)与师叔的女儿宋佳仪(曾黎扮演)之间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陈逸飞先生曾说:“我之所以选择前童是因为它与江南其它的水乡古镇不同。它不但保护得很好,而且给人以古朴、深厚、很有人文的感觉,有着浙东古镇特有的韵味。古镇内一些建筑的雕刻、花纹等,充分体现出先人对艺术造型上的追求,很符合《理发师》中一段时期的场景需要。”拍摄点存放着当时遗留下来的道具,真实地再现电影中的主要画面。
群峰簪笏——群峰簪笏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童桂林建造,当时他仿效“孟母三迁”选择地址在书院“尺木草堂”的旁边,是前童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古宅院。最有特色的是门、窗、墙。前面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不仅充满韵律美,而且具有防风挡火的作用,同时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显赫的象征。墙体嵌着雕花石窗,左右墙上分别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的浮雕文字。大门两上方镶有“五福”青瓷,所以又称“五福临门”宅。两只倒挂的镇宅狮子暗喻“事事如意”。最值得赞叹的是院内的木头格子窗,不但雕刻精致,而且每扇窗都有不同的涵义,有的有阴阳之别、有的充满了主人的希望,特别左右两大房窗上刻有朱柏庐的治家格:“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紧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表明了宅主治家育人的良苦用心。
老街——是前童镇古老的一条街市。前童村大车门前原有一条玉尺河,清末填平,铺设石板,建成十多家店铺,建国初期,统称合作社。木结构的两层楼辅面,长约百米,宽五米。二十年前的老街非常繁华,到处摆满了百货、山货、土特产等,1952年起,集市时间统一定为农历二、七,直至今。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是过年前最后一个市日,那时聚集了六个县的商贾,车水马龙,水泄不通。童氏先祖建造了此街,既发展前童的商品贸易,同时又利于村民物资的需求。
好义堂——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好义堂。好义堂建于民国初年,宅主童宏曹是本地一位副乡长,他乐善好施,当年为了给染上鸦片毒瘾的百姓戒烟去毒,自愿出钱供饭在家设立戒烟所,因而声名远播。民国22年,县长李涵夫亲笔题赠“急公好义”匾额,以表彰他的好义精神,这就是此宅得名的由来。宁海解放前夕,好义堂是解放大军与浙东纵队的会师之地,也是解放军21军61师师长胡炜的指挥所,是一处革命纪念地。
童氏宗祠——童氏宗祠是童氏合族聚会、祭祀、庆典等活动的场所。建于明朝洪武18年,占地1.2亩,是明代大儒方孝孺在此讲学时设计。门口竖有四对长方形旗杆夹是童氏历代人才辈出的象征。祠堂总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厢房、天井及大厅,是封闭式四合院。大厅32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既显示出典型的隋唐风格,又隐含童氏子弟全局象一盘棋子。西厢角楼呈八字分开,四角下垂的挡风板被专家赞为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建筑物。大厅高悬正中的“诗礼名宗”点出了前童深厚的历史文化。厅内立的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祖训碑”是童氏祖先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公完课”的族训。抗日战争时期,童氏宗祠是宁波地区第六行政公署所在地。
大夫第——“大夫第”匾额为左宗棠亲笔题写。宅主奉直大夫鲁岩公于清乾隆年建造,占地600多平方米,门楼高耸,砖雕和堆塑装饰,石刻“欣所寄”。马头墙上分别塑以“鸣鹿兆瑞”、“花簪宾兴”阳文。堂前牛腿雕刻精美,柱饰一对鸣鹿栩栩如生。此宅面朝鹿山,建筑物的装饰处处与鹿相关,堪称鹿文化精髓所在。后裔童建侯曾任民国时期宁海县首任县长、童中止是前童首位共产党员。1999年12月被大火烧毁。
民俗博物馆——民俗指的是各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创造、使用留存的文化。前童民俗博物馆始建于1998年,曾经是浙江省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村级博物馆。体现了前童建村八百年来传统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征,民俗博物馆以旧时前童人从出生到婚嫁,而后成家立业为线索,以实物再现传统的石雕木刻、小吃制作等工艺的同时呈现出前童独有的生儿育子习俗和从说媒、办嫁妆到拜堂入洞房及回门等完整的婚礼习俗,体现了前童建村八百年来传统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征。前童文化源远流长,人之初、成婚配、立家业这种民间原生态的生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与智慧,这正是我们寻求的文化根源所在,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梦想的世外桃源。前童人世代重耕重文,耕读传家。青山白水之间,世代生息的古老村落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民俗馆内得以彰显。
童保喧故居——童保喧(1886~1919) 字伯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入学途中于上海参加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 童保喧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成功后任浙江首任督军;在护国运动中,童保喧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在拥护共和、铲除帝制、反清反袁战斗中立下不朽功勋,被誉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故居内实物、史料、图片丰富详实,是激发后人爱国爱家激情的重要题材。
中国第一鼓亭馆——正月十四元宵节是前童最具民间色彩的传统节日,俗称“行会”,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是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鼓亭是主角。18台精致的鼓亭、台阁、秋千风格各异、内涵不同。1997年,宁波市文化局授予前童为“鼓亭之乡”;2006年,前童台阁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09年,前童行会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然行会只是一年一度元宵节的主角,平时由各房收藏,游客难得一见。2009年,为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佳节、民俗风情,前童古镇旅游公司投资300多万建造了鼓亭馆,集中展示所有鼓亭,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让每个游客一饱眼福。
小桥流水——汩汩流动的溪水、小巧玲珑的石桥和粉墙黛瓦的民居,是前童古镇的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画面。高翘的马头墙上“小桥流水”四个阳文楷字,概括了前童独特的水文化。石板小桥是每户人家洗菜、洗衣服和进出家门的唯一通道,全村共有1200多座。清澈见底的溪水是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前童的祖先童濠(字继乐)发动村民从五里外的白溪开沸凿渠引进来的。在此之前,前童的水利条件很差,年成的丰收主要取决于天时,因此童濠决心从白溪引水灌田。于是,他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并倾己所有,按八卦原理由下而上开沸进村,形成“家家有活水”的独特水环境,并避免了庄稼的旱涝之忧。为了庆祝丰收、保证渠水畅通,也为了纪念引水先祖童濠,前童的各房就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鼓亭、抬阁、秋千等,在每年的元宵节(正月14日—15日两天)举行一次盛大的流动灯会—行会。届时,村民自发组织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打龙灯、舞狮子等队伍,穿走于大街小巷,势若万马奔腾,场面非常壮观。
河水不犯井水——前童人的村民洗涤、防火、灌溉均用河水,饮用水则是井水。前童的土质冲积而成沙质土,挖入沙积层下必有甘甜的泉水。村内私井有几百口,均用抽水泵,井口封闭,水源清洁。公井几十口,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打水用桶。井圈四周设有护栏、洗涤水槽,铺砌石板。井口方形的是明代的,圆形的是清代的,分布在村落的各个集中地段。井水大多紧挨着河水,落差有几米甚至十几米,但上下互不渗漏、干扰。
孝女湖——原入村古道的入口处。据县志载:“唐代汪氏女,早丧夫,守节不嫁,以养母。母好湖水,尝汲于此。母毙,遂投湖以死...”故后人称之为“孝女湖”。清代大学士赖世隆曾有诗云:“江以曹娥名,湖以孝女著。千秋洁白操,绝不随波去。”湖畔古树参天,环境清新幽雅。童氏家谱记载:因乾山太远,不足以敛气,为此,在明代建造了防护大坝、种植了防护林。清雍正八年,童氏先祖为了教育有成就的族人回乡不在父老乡亲面前显尊露贵,专门在湖边建造了一座供他们换衣帽的“致思亭”。
石镜精舍——石镜精舍建于明洪武初年,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明代大儒方孝孺曾写诗描述:“高斋在深谷,侧径防险行。幽兰霭北牖,修竹罗前盈。”因位于白溪南岸石镜山下而得名。元末明初,童氏先祖伯礼公有感于外族入侵带来诗文荒废,立志建造书院石镜精舍,并收集群书数百千卷,两次礼聘当时朝野闻明的大儒方孝孺来此讲学,课教育人,开创教化。方先生在前童讲学时,年长21岁的童伯礼待他非常恭敬,每回总以师生之礼见他,故方孝孺先生曾称赞童氏家族为“诗礼名宗”。由于方孝孺先生勤于授教,浙江各地的一些名家子弟也纷纷前来求学,如义乌的王馀、浦江的郑叔度、宁海的郑好义等“明史”可以查到的人物。因受方孝孺思想和品格的影响,前童无形中形成了耕读并重的传统文化,因此历朝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童氏一族获秀才以上功名者有200多人。石镜精舍不但是方先生的讲学处,也是他著书立说的地方,他的《逊志斋集》中许多文章都写于此地。方先生遇害后,精舍也遭损毁。以后的几百年间,石镜精舍虽只剩废墟,但历朝以来都被历史名人所重,如明代状元杨守勤、清兵部主事葛咏棠、大学者曲园等都有大量的诗文题咏。历代童氏子弟都想修复精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2000年,在各方热心人士的大力资助下,石镜精舍终于初具规模地恢复了原样,并时有文人墨客前来缅怀先贤。石镜精舍后面的小山岗还留有方孝孺先生亲手种的柏树6棵,虽历经沧桑,仍枝若虬龙,就象他主人的品格、气节一样,坚强不屈,千秋凛然。
石泄龙吟——地处前童镇罗家岙。“泄”是中国古代对山瀑的别称,明初大儒在前童讲学时因看到这里的景观“或闻龙吟憩石泄,或听鹤唳游梁山。神龙变化吟石泄,风雷唱和霖雨倾。”故把此地列入前童八景之一“石泄龙吟”。石泄有潭20多个,大的口径2米多,小的不足40厘米,常年泉水充沛。相传潭中有一条蛟龙,时常呼风唤雨造福百姓,是古时的求雨圣地。最惊奇的是山上的一个心形石臼,直径一米左右,十分精致,传说是龙的脚印。
江南第一樟——生长在前童镇竹林村东头,巨枝五叉分开,如五条虬龙盘旋而上,人称“五叉樟”。据专家考证,此树年龄在1200年至1500年之间。树高18米,胸围15米,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浙江第一古樟”的美誉。“五叉樟”中空内径6米,底土面积40平方米,构成一座可容10多人的天然木屋。常有村民在其中宴饮、娱乐,既可避暑纳凉,又无栉风沐雨之虞。古樟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堪称“活化石”。(编辑:胡梦)
稿源来自:宁海旅游 童化平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