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瑰丽而神奇的自然风光是兴坪籍以成名的主要原因。在兴坪境内,集中了漓江景点大部分精华,加上世界岩溶奇观和淳朴的民风成就了兴坪美名。
从兴坪码头过漓江渡到大河背,沿江约2公里,与渔村斜对岸,有一高约百米的山峰,层次分明的山石从山脚螺旋而上,直到山顶,无论从什么地方看,都像一只正有觅食的大青螺,螺蛳山因此得名。螺蛳山为阳朔十大名山之一,它不但本身形象奇特,四周景光秀美,更因山下一庵尼僧同修,佛事兴盛而扬名海内外。
螺蛳山下有一岩洞名螺蛳岩,洞口东向漓江,高35米,宽10米,长100余米。洞顶遍布钟乳石有如飞禽走兽,有如瓜果花菜,其中最为神奇的是三处倒垂的钟乳石状若三颗螺蛳一白如雪,一翠如珠,一黑如漆,仿佛是大田螺腹中的三颗未出世的小螺仔。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桂林阳朔知县童大成 依洞创建腾蛟庵,内有魁星楼、三定殿两组建筑,占地300余平方米,塑有菩萨、十八罗汉、观音等大、小佛像109尊。
传说腾蛟庵佛事极灵,建庵初始,有兴坪镇古皮寨人何腾蛟乘船上京应试经过此庵时,狂风四起,暴雨不止,遂泊船于庵前,跨拜于庵内,作揖许愿曰:“吾上京应试,望神灵看书风止寸助吾前行,若应试遂愿,誓重建精舍重塑金身,以弘佛法以慧众生。”言毕,风停雨止,何顺奔前程,上京应试后果中了二甲进士,官拜湖广巡抚后,依誓还愿重修庙宇,腾蛟庵由此得名。
每逢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就会带着自家的儿女们前往许愿,以求能考出好成绩,前往进香、游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清代阳朔诗人徐延诤的《螺绕漓江》,把螺蛳山比成美女高高挽起的发髻,并把腾蛟庵中的庵堂香火之旺盛描绘出来。诗曰:“青髻层层滴翠鬟,回纹难辨几重弯。鱼游高岸朝泉水,螺绕长堤作砦山。崖覆蛟庵成佛阁,渡修焉颈接儒关。年年神延多祈禳,一路舟车如市廛。”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1637年来此考察,作了详细笔录,可参见《徐霞客游记》和王庆生所撰《徐霞客游阳朔》.解放后,由于破“四旧”运动,这所古寺受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贤达贵人慷慨解囊(特别是港澳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使这座古寺得以恢复昔日的风貌。现在古寺香火绵绵,钟声阵阵,往日面貌尽收眼底。
腾蛟庵平日香客、游人不断,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前往进香、浏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令人不解的是,该庵僧尼同修,常住僧尼3至5人,不但相安无事,且佛事兴盛。
(通联员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