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童兆良遗稿)
童家岙遗址,位于慈溪横河镇童家岙村境内,这里青山环垣,翠屏如围,早年碧波千顷的烛溪湖已经湮废,至今是稻花飘香,田陌纵横。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辛勤耕种,春播秋收年复一年,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谁也不曾注意,就在他们的脚下仅五十公分,就是一处穿越历史时空约五六千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黑沙泥滩是童家岙村民最熟识的地方,当时有一个叫潘丹奎的老农,觉得这带塘泥质地松软呈黑色,年年冬闲挑去当肥料壅田,庄稼长得特别好。然后大家纷纷效仿去挖这种黑灰土肥田,遂使塘基越挖越大,越挖越深,继而发现堆积深厚的黑土层中还夹杂着鹿角、骨头、木头、陶器、石器等对当作肥料有碍手足的东西,大家感到很奇怪,消息不胫而传,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
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派员到实地调查,并试掘探方一个,从剖面获悉,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25公分厚的泥炭层,第三次为25公分厚的灰黑色文化层,第四层为30公分厚的灰白色沙土层,其下即生土层,为青灰色海相亚粘土。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多以黑色变质岩制成,有锛斧之类,其中石锛顶窄刃宽,平面呈梯形,除刃部磨光外,器身都有明显的打琢痕迹,标本长短不一,是有段石锛的早期形式,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所见类同。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全系手工制作,火候较低,器表素面居多,偶尔口沿有弦纹和锥刺纹,以及腹部拍印绳纹等装饰,主要器物有釜、贮火尊、罐、钵、器盖和支脚等。器物中釜有敞口和敛口之别,敞口釜颈部附鋬,也有肩部附突脊,而敛口釜口沿施弦纹。贮火尊作高颈喇叭口,颈部施弦纹略呈瓦楞状,肩部附高突脊。器盖为覆碗式,平顶,半环耳钮。支脚为夹砂红陶,质地疏松,体形硕大如腿状。此外,还有喇叭状残豆把,以及鹿角和兽骨等。其时代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较接近,诸如豆把之类具有第三层文化的特征。
童家岙遗址的试掘,掀开了古代人类生活的面纱,真实地反映了原始村落中先民们活动的轨迹,可以想像,远古时代的童家岙一带,依山临海,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水源充沛,是古代先民生息繁衍十分理想的地方。遗址大致范围,即现在一条无名小江以西,大埠头村以北,狮子山之西南,老鼠山以东的一片田畈中,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岁月悠悠、沧海桑田,遗址早已变成良田一片,因耕土层以下土呈黑色,因而当地群众俗称之为黑沙泥滩。
童家岙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是一片值得重视的河姆渡类型文化,她展示了濒临海滨的三北平原,早在五六千年古代先民的活动状况,对浙东一带的自然面貌、地理变迁,人类文明史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童家岙遗址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