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据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鹤鸣在《中国家谱通论》中介绍,根据古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其实中国家谱的起源应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源、诞生、兴盛、转型、完善、普及和新修七个阶段:
1、起源阶段 (自母系氏族社会至商代)
这个时期的家谱形式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它们构成了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是属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家谱。
2、诞生阶段 (自商代至汉代)
设立了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谱学专家,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谱学著作。其中的代表作品是《世本》。
《世本》既是我国古代集各显贵家族世系谱牒于一本书的总结性谱学著作,也是后代所有总结性的谱牒所宗师、祖述的开山之作。
《世本》等谱系著作的问世,表明中国家谱已脱离原始形态,标志着中国家谱已正式诞生。
3、兴盛阶段(自魏晋南北朝至唐)
这阶段是中国家谱学的黄金时代。国家专门设立谱距和设置谱官,家谱作为重要资料保存在谱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产生了一大批谱学著作。
唐代处于我国家谱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4、转型阶段(宋代,并延伸到元代)
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修谱宗旨由社会政治功能代为“尊祖、敬宗、收族”与“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巨变以及欧苏家谱体例的确立。
宋代家谱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并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
5、完善阶段 (明代)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重视编修家谱,并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修谱宗旨,促使明代修编家谱由了新的发展,数量大增,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6、普及阶段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家谱的高峰时期,家谱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受汉族影响,一些少数民族也修编家谱。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村村修谱,族族修谱,编修家谱几乎全民性的一项文化习俗。
7、新修阶段 (最近五十年来)
在民间自发掀起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主要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
(童惠平供稿 2011.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