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是慈溪周巷劳余山(名史)先生的媳妇,廷栻的妻子。童氏之父懋德是余山共同探讨学问的好友,于是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但是童氏很不幸,过门未满月,余山先生即去世。童氏和丈夫将亲友赙仪统统退回去,夫妻俩居丧尽哀,昼夜力作以填补丧事导致的窟窿。不久,婆母又去世。七年后,廷栻也罹病亡故。连遭数丧,家境益落,年轻的童氏虽然无子无女,却不敢一死殉节,因为公公、婆婆和丈夫三具棺木还未入土安葬。于是用麻线盘起丧髻,闭门为人纺绩,省吃俭用,将工钱一文文地积攒起来。 雍正元年(1723年),童氏先为双亲营葬,墓地名为河圈。其地近海,族中人们劝她别择他处,以免她辛苦积攒造起之墓被海潮冲毁。童氏道:“这是公爹生前自选之址,老人遗命,不敢违背。”坟墓建成后,童氏又于四周栽植石楠以为障蔽。廷栻棺木仍暂厝野地。 明年七月十八日半夜,天降横祸,暴风挟海潮大至,一路推墙倒屋,走石拔木,大古塘多处被冲塌,三北大地顿成汪洋。童氏和乡亲们撤上山坡避难。天亮后放眼四周,只见浊浪滔滔,到处漂着竹木、草帘、棺木和浮尸,真是惨不忍睹。余山先生的墓地高,居然没有淹没,但廷栻的棺木早无踪影。 待水势稍退,哭哭啼啼的童氏邀上其弟子卿,拄着木棍要淌水去找寻廷栻棺木。乡亲们竭力劝阻道:“野水茫茫叵测,现在去太危险,棺木存亡难卜,弄不好反会断送性命。”童氏道:“丈夫棺木我一眼就能认准,也不会破散,当年制作它时因木质不佳,所以我亲手年年用大草绳捆扎,上下四周纵横交错缠绕千百道。此去若是棺木找寻不到,我便跳海不活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姐弟俩循着水路一处处找过去,果真于数十里外找到廷栻那具棺木。因为最外面的草绳散开了,绳头绕住了树枝,所以没有冲漂到海里去。童氏央求乡邻们抬回棺木,跟在后面大放悲声,沿途的人们都被感动了。 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童氏方才凑足钱为廷栻营建成坟墓,又认族中汝珓为廷栻继子,接续劳家香火。 乾隆十四年(1749年),根据地方公众推举,童氏得到政府旌表,郡太守杜甲给童氏赠送一块金匾,上面题有四个大字:“索綯奇节”(附注:索、綯,均指用稻杆等植物纤维编制的大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