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正出现一股新的修谱热潮,而在这股潮流中,中国越来越多的私藏家谱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祠堂的供桌、农家的箱底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浙江东阳是著名的侨乡,“赵”姓是此地的大族。让69岁的赵永伸引以为豪的,不仅是历史上族中出了二十多位进士,而且,自2002年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公共图书馆都能找到这个家族源远流长的象征——赵氏家谱。
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有“三十年一修”传统的家谱更是缺失了两至三代人的记录。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一度销声匿迹的家谱才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全球22个编委会协力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一经传出,许多人主动将自家珍藏的家谱或其复印件送至图书馆,以求在《中国家谱总目》一书中取得一席之地。上海图书馆为此不得不增加了有关家谱收录的热线电话。
据介绍,目前,这部号称“集存世中国家谱之大成”的宏篇巨制已征集到家谱目录六万多份,其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新修的家谱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秋芳介绍说,被誉为“新世纪的华夏盛事”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作,不仅得到财政部门百万资金的投入,还受到了国家文化部以及各省、自治区图书馆的鼎力协助。
该书不仅唤醒了大陆沉睡的家谱资源,还首次将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洋文库等处的数千册中国家谱编入其中。尤其宝贵的是,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为此书友情提供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家谱。受《中国家谱总目》启发,修谱盛地浙江也已经开始编纂《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据浙江图书馆馆员李兴中介绍,目前,该书已进入了校对修订期,计划于今年10月出版。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
浙江东阳的谱学爱好者马云鹿有近十年的修谱经验,他说,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与日俱增的怀旧寻根意识是民间乐于修谱和捐谱的原因。 在中国南部的富裕农村,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仅勾起了人们对家谱这类传统事物的美好回忆,也为重修家谱付诸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来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及福建闽南等一些经济活跃,与海外交往密切的地区,新生的经济力量和外来资金的介入,使原有的家族传统被激活。
海外华人是促进修谱的另一支生力军。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当浙江东阳的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多台币。
被修谱热潮带动的,是将从前秘而不宣的家谱捐献给公共图书馆的风气,从而使中国家谱从祠堂供桌走向公众视野。赵永伸说:“我们都以身为赵氏族人而自豪,大家能在图书馆看到赵氏家族的历史,是我们的光荣”。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公共图书馆相继开辟“家谱阅览室”,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而网络更为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手段。“数字家谱”和“姓氏网站”不断诞生,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