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为今日上海的一家百年老店、名店。它从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经营道路,加强内部管理,倡导优质服务,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现已雄踞上海国药行业榜首的佼佼者。
童涵春堂国药号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初创、形成规模和新的发展等数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特点。初创时期的童善长,可以说是童涵春堂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代表人物。
童涵春堂创始人和奠基者童善长(1745———1817)字在元,庄桥街道童家人。翻开童氏家谱,列祖列宗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童善长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其始祖童朝阳,原籍是山青水秀的奉化建岙,属于四明山脉的一个秀丽山庄。当时,童朝阳家道殷实,不屑于土地种植,便举家迁入宁波市郊庄桥童氏镇。这是个物产丰富,商市繁荣的集镇,成为四邻八乡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贸易集散中心。时隔数百年童朝阳的21代孙童聪遗在镇上耳濡目染,学会了经商之道,他经营的木材、桐油等,由于经营得法,获利甚丰。从此,童氏家道日兴,他和儿孙先后在庄桥镇购地造屋,以荫庇子孙。 三 原是一片荒芜之地,因童氏在此营造了很有气魄的三 大屋,三 童亦由此而得名。其时,当地称大屋为 ,每 房屋的大门围墙内拥有数百间房屋,属于一种建筑群。童聪遗及其家族即定居于此,成了三 童的第一代主人。 清朝乾隆十年(1745)童朝阳的第27代孙在三 童出世,取名善长,字在元。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继承祖业,仍在庄桥一带经商。然而,童善长并不满足于祖业的现状,他利用祖传资本,外出跑码头来到上海。觅址在小东门外,里咸瓜街上开设恒泰药行,专做中药材的批发生意。他经常去四川等地贩运药材,自采、自运、自销,跻身于上海滩的药材买卖,生意日见兴隆。
当时,在小东门(即上海城宝带门)瓮城地段,今方浜中路宝带弄口,有家单开间门面的竺涵春药铺,老板竺某,经常与童善长的恒泰药行有业务往来,竺某由于经营不善,经常拖欠恒泰药行货款,无力偿还,意欲将中药铺出盘给他人。其实,童善长也早有经营药店的打算,且特别欣赏竺某中药铺的涵春招牌。童善长认为“涵春”店招,具有“涵和理中,永葆青春”的意思。童、竺两人经过磋商,一拍即合,由童善长出资将竺涵春中药铺的财产连同店招全部买了下来,更名为童涵春堂。这一字之改,含义深刻,既保持了涵春的店招,又有了童氏记号,且又寓意药店返老还童之意,真是一语双关。这是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事,童善长成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的创始人,也就是童涵春堂的第一任经理和奠基人。童善长是年38岁,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既富有经营经验,又值他的精力充沛时期。
童善长在创办童涵春堂前,已经营多年的药材生意,熟悉各种药材,如今,他批发、零售,两种生意兼做,真是如虎添翼。把优质药材精制饮片,用于他接盘的童涵春堂门市配方零售,又煞费苦心,继承传统古方、搜罗验方、博采众长,悉心研制丸散膏丹,以便搞出童涵春堂自己的经营特色。同时,他又讲究服务态度,注重商业信誉,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交口赞尝,生意逐渐兴旺发达。
童涵春堂自己研制的人参再造丸,这是童善长的一大创造,历来是该店的一种特色产品,选料道地,加工精细,具有祛风活血,增强体力之功效,深受市郊农民、渔民以及市区各阶层人士的欢迎。相传,人参再造丸方的来源,取自宋代惠民和济局的官方医局。其名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呢!唐代唐玄宗年间,发生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唐玄宗派名将郭子仪平定叛乱,当时人们赞颂郭令公(郭子仪)有“再造唐室之功”。童氏制作人参再造丸时便借用了这个历史典故,寓意人参再造丸营养丰富,对增补人的体质具有再造之功效。事实也证明,此品对于寒湿入络、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患者确实效果良好,誉满上海滩。
此外,童善长在任童涵春堂经理期间,还按秘方创制了一种专治跌打损伤的“太乙保珍膏”。后来太乙保珍膏又由他大儿子童蕙楼在制作工艺上作了进一步改进,更名为“童蕙楼红布膏药”。并在膏药背面盖上“上洋童蕙楼监制”的印记。此种红布膏药问世以后,销售常年火红,延续百余年,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童涵春堂早年的传统产品“水眼药”,对治疗“风火赤眼,羞明多泪,内外翳障,视物昏花”等也有较好的疗效,且对治疗农民烂脚也有很显著的效果,价格又比较低廉,这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旧中国,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讲,无疑是一种福音。以上这些都是童善长的历史功绩,他也就因此而成为今日童涵春堂的奠基人。
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童善长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2岁。根据童善长的生前安排,其大儿子蕙楼和三儿子寄霞掌管店务,蕙楼掌管总权,寄霞出任经理,继承童善长职务。童涵春堂的第三任经理,后由童寄霞儿子童小霞继承,他们都能遵循童善长的教诲,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勤俭办店、守住了家业,为日后童涵春堂的蓬勃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