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按人口总数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 据 数年前统计,人数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五百余人。目前在中国大陆列为第一百五十八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四十二位。 关于童氏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中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 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从两千年来童氏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氏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氏饱学高士不胜枚举,譬如,唐朝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松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养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耀堂:资料有待补充。 廉益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馨堂:资料有待补充。 南城堂:资料有待补充。 翰墨园:资料有待补充。 居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厚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滋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桂堂:浙江义乌稠西童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