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童康源
童镇陞(1760—1831),字宁远,号致堂,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嘉庆年间累擢黄岩镇总兵,从王得禄攻杀蔡牵于黑水洋。累官至江南提督。
清末,宁波沿海多有海盗骚扰,为保卫家园,少年童镇陞即投戎浙江水师,21 岁时便补提标外委,洊升千总,负责在外海驻守离岛,因年壮技优、缉捕奋勇、晓畅水务,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月初一,获朝廷敕封。
助力林则徐虎门销烟
嘉庆十五年(1810),童镇陞在浙东渔水洋参加完合歼已三进台湾、勾结台湾土盗称“王”(镇海威武王)以图台湾自治,失败后企图通过吴淞隘口进入长江实施战略转移的蔡牵大盗首后,又奉旨从浙江黄岩带浙江子弟兵沿海南下,一路剿灭蔡牵残部至广东珠江口,与两广总督百龄汇合,并以新晋广东提督(从一品)身份,用计招安以张保仔、郑一嫂为头目的控制香港大屿山达 10余年的 2 万余名“红旗帮”海盗部落,和平收缴大批船只、火炮。
为预防盗情复燃及虎视眈眈的英国殖民者船队冲入珠江口,经百龄出面会同广东巡抚韩崶、提督童镇陞上奏嘉庆帝,恳请皇上恩准以现任提督童镇陞移驻虎门专管水师。经嘉庆批准,童镇陞选择在珠江口咽喉虎门寨创立广东水师。他整合此前分散的水师力量,首次实现粤东水陆军务统一管理,结束清朝“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他的防御体系与此后关天培的战术革新共同构建虎门海防的“双核模式”,为 1839年 6 月 3 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的“虎门销烟”壮举,提供了军事保障与战略依托。
有海无防的大清朝危机四伏
童镇陞在南下去浙江、广东前,曾在嘉庆九年(1804)至嘉庆十二年(1807)先后两次驻防上海川沙,担任三品川沙参将,任期内扩建吴淞西炮台,新建吴淞东炮台,并在吴淞口添设一个拥有 800 多人的炮台,初步完成吴淞要塞架构。时隔 15 年,童镇陞再度赴松江担任一品江南提督时,清朝的周边形势已经发生巨变,国家的经贸中心已从“一口通商”的广州、珠江口一带北移至长江口一带。
当时,长江口频繁进出的商船让急于扩大贸易的英国商船嗅出商机,不时通过商船、放下测量沿海水文资料的小船,测量沿江沿海的水文资料,这让有海无防的大清朝再次感到危机。
1816 年 11 月 16 日,英国女王的 侍 从 官 、 英 国 特 使 阿 美 士 德 求见嘉庆帝要求扩大通商口岸等要求遭朝廷拒绝。在求见嘉庆帝未遂之窘态下,趁广东水师提督童镇陞因病回原籍宁波调理身体,新统帅刚到任之机,恼羞成怒的阿美士德硬将其乘用的主舰阿尔赛提号驶入珠江,炮击虎门寨,蓄意挑起国际事端。阿美士德回英国后,很快英国内阁因贸易问题发起向中国宣战的议会大讨论,最后主战派以微弱优势 做 出 用 武 力 敲 开 中 国 大 门 的 决定。这也让清政府倍感在沿海增添水 师 提 督 、 加 强 海 防 建 设 的 决 策压力。
临危受命补授江南提督
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上半年,两位在今上海松江担任江南提督的陆师老臣沈㓋与双林,时隔不到 5个月,先后在提督岗位上去世。曾经担任过江南提督的马瑜不得不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江南提督。马瑜,甘肃张掖人,寄籍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曾参与平定廓尔喀侵藏、平定白莲教起义,赐号“达春巴图鲁”。与刚病故的沈、双二提督一样,此时的马瑜(陆帅)年龄颇大,且健康状况堪忧,朝廷与嘉庆帝对长江口岸防务忧心忡忡。
当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与十三日两天,嘉庆在行宫圆明园向军机处引见童镇陞,十三日蒙嘉庆亲自召见,垂询周详钦奉温谕回籍候旨……补授统辖江南所有营防、巡防一切事宜的江南提督。此年,在海上漂泊一生,三子中有二子在大海中失联的童镇陞,正借住在今宁波市中心月湖畔章耆巷原浙江提督衙署,调理身体。
得 知 马 瑜 将 军 于 农 历 七 月二十八日在松江病逝后,童镇陞即在宁波原籍束装起程,赴阙廷恭觐天颜,跪聆圣训……农历九月十四日在安徽颍河集途中,恭迎嘉庆朱批谕旨,令其速赴任,不准来。童镇陞即遵旨于十月初一赶回松江。
事实上,此时起用童镇陞出任江南提督也与他此前的经历有关。嘉庆九年(1804)二月,因蔡牵试图越过吴淞隘口进入长江时,熟悉长江口防务的童镇陞即被兵部提议,经嘉庆批红掣补为辖管吴凇隘口的江南川沙参将。
为摸清江南水师之现存实力,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二十六日起,童镇陞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虽腿脚不便,仍冒着蒙蒙春雨,开启对江南沿江沿海各主要营伍的检阅,自松江府城轻骑简行沿太湖、沿运河、沿江考察了平望(今苏州吴江区)、太湖(今苏州震泽镇)、江阴、靖江、福山(今常熟市)、杨舍(今张家港市)、常州、孟河(今常州武进区)、镇江、溧阳、瓜洲(今扬州邗江区)、青山(今镇江丹徒区)、江宁(今南京市辖区)、浦口(今南京市辖区)等沿江营伍。又顺长江而下检阅了沿海浏河(今太仓市)、吴淞、上海右营、川沙、南汇、青村(今属奉贤)、柘林(今属奉贤)、金山,还渡海至崇明岛考察了苏松镇标中、左、右等营盘后,于五月初四端午节前返回松江府城。历时 39天,实地考察各营伍水师的兵器与武备(射击及兵船折返能力等)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奖优罚劣,擢升良将。
回松江府 3 天后,童镇陞即将考察江南 20 余沿江、沿海营伍实际情况奏报嘉庆。25 天后,嘉庆即在奏折上朱批:知道了 钦此。
急奉“勤王诏书”从上海进入紫禁城
焉知这竟是皇帝对童镇陞累年奏折的最后一次批阅。一个多月后,嘉庆突然在承德行宫驾崩。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二十七日,38 岁的道光皇帝,在经过“遗诏风波”后,轻松扳倒先帝指定的 8 位“顾命大臣”中的 4 位,铲除托津和戴均元这班前朝重臣,实现对军机处的改组。曹振镛(1755-1835)坐上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基本上确立了道光王朝的政治风格和用人标准。
道光帝组阁时很清楚,若要禁烟必先要堵住从海上滚滚而来的鸦片,势必有海战,封建王朝几百年的禁海政策已令大清水上武装力量孱弱,在沿海封疆大吏中,唯有童镇陞一人是水师出身,既在祖国南大门协助创建过广东水师,目前又在祖国东大门上海(松江府)协助组建江南水师,近几年与先皇又有过多次面询,知道先皇的护海政策。显然,这位老臣伴驾、谋略一定是最好人选。
军机处组阁当天,道光帝向远在江南组建水师的提督童镇陞下授“勤王诏书”,令童镇陞奉诏从上海进紫禁城乾清门伴驾、谋略。这条长度大于 4 米的五彩诏书,已成为目前罕见的上海城市历史文脉之见证物。
(作者系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