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长荣(1907-1934)烈士
浅谈家族文化对少年童长荣的影响
——童长荣烈士牺牲90周年纪念
文|童大镇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烈士在东北领导抗日斗争时,壮烈牺牲,时年27岁,把英勇无私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离不开家族文化对他从小的熏陶和培养。]
古桐城县境(含今枞阳县,解放后拆分),文风昌盛,名门旺族众多,枞阳童氏家族也是其中之一。据枞阳童氏宗谱记载,枞阳童氏一世祖名童贵八于元代天历年间(天历元年为1328年)自安徽黄山(徽州)的歙县迁到桐城,初居道士畈。至元末年间,童三世祖荣益奠宅于枞阳。家谱中有《辅仁会馆碑记》,记述的是童八世祖静斋先生(名自澄,字定夫)于明代兴建辅仁会馆,进行讲学,远近闻名,对形成明清时期著名的桐城学派有很大影响。静斋先生被尊为“桐川三老”之一。
童自澄自万历年初,就立社于枞阳镇永利寺古道巷,月三会讲学,以“良知”为宗,前后历二十余年;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才集资筹款,选择馆址,于射蛟台下建筑学馆,取名“辅仁会馆”。童自澄主持辅仁会馆期间,大力推举讲学兴教之新风,会馆主要讲授性善之旨、经世之义,并首倡“心学”。一时学者如云,名流汇聚,每会聚不下四五百人。学风大盛,影响非凡。致方圆百余里百姓人家“贫不弃书”,诚为家训。据记载,清初宰相张英的曾祖父张淳为“辅仁会馆”题匾:“江滨邹鲁”,誉“辅仁会馆”为文化昌盛之地、礼义贤达之邦。还有司理周公曰:一乡善士;工部刘公曰:化行一乡;学台杨公曰:素行可风;抚台周公曰:高士。皆署匾于堂,致馈有差。缙绅过枞阳必临,集父老子弟而训迪之,可见其盛。辅仁会馆后由其弟子钱至立(钱澄之父亲)讲学二十余年。其时,还有名儒方学渐创办了“桐川会馆”讲学。两会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枞阳《童氏宗谱》初修于明末天启二年(1622)。由“赐进士出身,詹事府协理府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何如宠作序(何如宠,1571-1642,字康侯,号芝岳,明桐城今枞阳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史称“何宰相”)。“记余童子时,曾操铅椠从仲兄方伯公游枞上。尔时,枞有童定夫先生,尝受教于明德罗公近溪之门,孜孜讲学于兹有年矣,比江南北数百里内诸人士翕然宗之。每会聚常不下四五百人,鼓歌而危坐也。余时随仲兄,间一从父老子弟与闻其说,说之大凡若曰:惟今学术之坏、大道之歧,其弊起于我相未忘,彼见横立,而町畦封界纷纷,以柴于中央。若之何?泣东西而悲缁素,宁有已乎?我仪图之,儒者之道,万物一体而已。当是时,余以童子剑侧仲氏之隅,亦窃向慕先生说,而高其识量,大其襟宇然。而默默若有未喻于中者,则孟子之言有曰: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夫本之则一,是尧舜之道;且尽于事亲从兄,根沃叶茂也,源濬流长也……”
枞阳《童氏宗谱》续修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赐进士及第、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起居注礼部尚书加二级”的张英(清初宰相,与其子张廷玉史称父子宰相)作序。
嘉庆二十年(1815)枞阳《童氏宗谱》三修时由姚鼐题跋。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文派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同治十一年(1872)四修枞阳《童氏宗谱》时,由吴廷栋题跋(吴廷栋为诰授资政大夫、覃恩加一级、晋封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署户部左侍郎兼理钱法堂、总管三库事务)。
宣统元年(1909)枞阳《童氏宗谱》五修时由戴鸿慈捉刀并据其手书上版刻印。戴鸿慈(1853-1910),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广东南海大同绿涌村人。光绪二年进士。枞阳《童氏宗谱》五修题跋除了戴鸿慈另有姚永概等。姚永概(1866-1923) 字叔节,号幸孙。安徽桐城人。1888年中举。清末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兼总教习。1906年首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严复的邀请,任北大文科学长。1914年应清史馆聘为协修,参与纂修《清史稿》。1918年任正志学校教务长。1922年回家乡,次年病故。兼长诗文,尤长于传记。文能继承桐城派传统,叙事平易雅洁,诗有清遒俊逸之气。主要著作有《慎宜轩文集》12卷、《慎宜轩诗集》8卷、《桐城姚氏诗钞》、《尺选钞》等。
枞阳童氏自明末天启二年第一次修谱到清末宣统元年共计五次修谱,为《童氏宗谱》作序题跋者无一不是当世地位极高之人,枞阳童氏家族的兴盛与实力可见一斑。
古桐城的枞阳童氏家族,传承600余年,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族内文风、学风盛行。童长荣为枞阳童氏第二十二世孙,这些有序的传承、日常的教化自然深刻影响着少年时期的童长荣。童长荣出生前三个月父亲童祚甫就因病去世了,童长荣是父亲的遗腹子,因为他是男孩,家族长辈就把他们母子收留了下来,保留了他们一房的家产;如果他母亲生的是女孩,根据当时的风俗,她们母女就要被童氏家族改嫁出童家大屋,她们一房的家产就要被其他兄弟们瓜分。童母常说:我的肚子真争气,帮我生了个儿子,不然我又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受罪了。真是母以子贵呀!此语道出了旧社会对中国妇女的歧视和剥削制度的黑暗。
童母童吴氏(1873-1949)生童长荣时已经34岁,前面与童父生的一男三女都幼年因病早夭了。童母为了小长荣能健康养大成人,根据算命先生的意见,从小就把童长荣许给枞阳镇凤凰庵里,认庵里张姓师太做干娘(我外婆何佛清后来吃素念佛也经常和她在一起)。没有父亲的孩子终究是艰难的,家族的接济主要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还是要靠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共渡难关,过去的女人都是裹小脚,不方便出门做事,只能在家帮人做一些针线活,收入甚微。童长荣从小就很懂事和要强,念书非常刻苦,天没亮就起床读书背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他的同学张复周、何晋卿(何佛清小哥哥)后来回忆说:“他天资聪颖,专心向学,喜古文词,成绩卓著”,“他常以古文诗句为座右铭,决心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四海为家,更要向家族前辈学习,立大志,名垂青史。”他七八岁就能拿大毛笔在春节时帮家里和邻居们写春联,再长大一点就时常帮助家里和邻居们写家信了,街上人都非常喜欢他,都喊他童家小先生。为了节省纸张,他经常和同学们拿着树枝,在河边的沙地上练字。他不仅爱学习,也爱劳动,他从小就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抹桌子、拾柴、到井边打水、给河边菜地浇水施肥,家里的什么事他都做,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孩子。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作为遗腹子,童长荣的出生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具备了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亲,在磨难的生活中给了童长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伟大品格。童长荣的成长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仍有一个传承有序、文化深厚的家族,在家族没落时仍能坚持"贫不弃书"的家训,为他提供了难得的上学机会,而家族里的一代代前辈事迹则为他的成长树立了榜样,引导着他扎实地前进,也为他最后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最初的原动力。
作者简介 童大镇 又名郑卫胜,枞阳镇人,现定居在南京。喜欢阅读、围棋,喜爱家乡的山水人情。
(童海根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