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长江,澎湃后浪,古老的童氏历史伴随着伟大中华民族的响亮步伐,已经穿越了五千年的光辉时空。
据《姓氏寻源》记载,童氏血脉缘于人文始祖黄帝之玄孙老童。他从小聪颖过人,知书达理,深得其父颛顼皇帝的厚爱和器重,封为雁门郡伯。子孙遂以王父字为姓,童氏始立。老童由此成为童氏始祖。
童氏子孙初时均在河北、河南一带繁衍生息。后经官迁、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分别北徙山东、山西、内蒙及东北诸省,南迁浙、苏、皖、闽、赣、蜀及两湖、两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移居台湾,侨居东南亚和欧美。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童氏后裔英贤荟萃,人才辈出。宋嘉定年间第五世孙必大公,登进士,授县令,劝农兴学,济荒抚困,惠政卓著,升任安定郡知府。时年贼寇举发,亲率民兵捕剿凯旋。不料次年寇复举,再领兵赴敌,奋战沙场,英勇殉难,终年七十七岁。士庶哀慕追祀,谕葬铜山(即童山),并在稠州西门建有双桂祠。明万历年间入祀“乡贤”。有诗颂曰:“血战孤城身死义,忠魂凛凛在人间”。明嘉靖年间第十七世孙子明公,以其高超韬略授参将。壬戌年倭寇犯闽,急檄子明公从帅戚继光,领兵救闽,殲渠捣穴,一举成功,升任总兵。但仙游、莆田等处山贼与海寇狼狈为奸,十分猖狂。子明公奉戚帅符,返乌(义乌)募集士勇,火速前驱扑贼。行至仙游处,伏贼四起,一场恶战,不幸阵亡虎啸潭。闽中士民感德追思立祠,声名播于寰宇。明万历三十六年,闽莆田人朱显文任义乌知县,悉知其事,捐建童忠义祠于西门,以彰子明公之丰功伟绩。此外,汉代有声名昭著的丹阳太守童恢,唐代有著名诗词大帅童翰卿,宋代有著名大学者童成大,明代有著名诗人童冀,清代有通古博文、曾授内阁中书舍人童楷,近代有著名科学家童弟周等,其熠熠生辉之业绩,皆名垂青史。
童氏后代贯以孝悌忠信为世训,自尊自重,勤耕苦读,家声亦然,故经久不衰,日臻兴旺。据载,宋承事郎讳廉公世居汴城,后随驾南迁,卜居于稠州西门,遂自成一脉,绵延三十三代,迄今已有近千年史话。元至大年间,第七世孙童崙公,太学士也,因世乱不仕,奉父遗图纂修族谱,始立童姓宗谱。其后多次重订,而于一九二五年修谱后,由于种种原因,已逾八十年未曾续谱。所以,近时有祖孙三代,对童氏脉络的兴衰、迁徙、布局和宗族的善根、英贤、祖德、世训等知之甚少。对此,族人同声赞誉重修族谱。幸悉稠西上朱宅二十九世孙童昌荃,在浩劫中得以珍藏旧谱,并热忱贡献之。蒋母塘三十一世孙童仕明,早怀修谱之志,并于二零零二年始不惜损弃生意,四处联络收集资料,发动族人修谱。义乌名士、童裔贤达三十世孙童四鹤,自愿赞助重金,以资续谱费用。凡此种种卓著精神,激励族人大力支持和筹备小组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二零零四年五月正式开啟这一继往开来、荣宗耀祖之壮举。使之童氏族谱得以延续,先贤风采得以彰扬,先祖厚德得以继承,先人精神得以万古流芳!
人生代代无穷已,岁月长长畫春秋。吾辈族人应登高望远,同心同德,与时俱进,以好学、勤俭、敬业、诚信之家风,布德于五湖四海,入怀于中华民族,向着东方古国的灿烂前景,永续童姓家族的锦绣文明!
义乌稠西童氏 二十八世孙童永富顿首颂撰
公元二零零四年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