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童海根
今年是壬寅年,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虎年。在这十二年一轮的虎年,让我想起了我们童家人的家谱中所记的“童恢审虎”。挺有意思的,人能审虎。是真是假?
在迎来虎年的日子,重阅《家谱》,自然而然特别留意起谱书中的“虎的故事”。
童恢,字汉宗,《后汉书》的《循吏传》中有《童恢传》记录了这位东汉时的清官。《清乾隆·即墨县志》中说:“吏民有过,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
时光倒回到公元光和五年(182),童恢公,被司徒杨赐荐任不其县令。风尘仆仆走马上任,在任期间,实地调研、跋山涉水。体恤民情。不仅整饬吏治,而且治世理政、强国富民,力促经济发展。一身正气心系社稷,立志高远,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为人处事宽和。对县衙小吏或百姓有过错者,晓以理义;对恪尽职守或为百姓做好事者,则赐酒肴勉励。不图荣华富贵,根据当地特色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专事倡导农事、林桑、畜牧、纺织等业,使之井井有条。童恢当了七年不其县令,牢狱中竟然没有一个犯人,贪污的不敢再贪了、偷盗的不敢再伸手了,境内秩序良好,牢狱连年不押囚犯,这种祥和的景象让邻近各县有许多百姓纷纷搬迁来不其县居住。
因政绩卓著,给他派了更艰巨的任务,由不其县令迁任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清官不管到哪都改不了这个“清”字,当太守的日子,他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自己的日子始终过得简单。最终尽责于任上。
我们先看看老童家的家谱是怎么记载童恢公判(审)虎的故事的。
1宣城家谱记载“民有为虎所害,捕获二虎,以雪民怨,乃释一虎,不屈其虎也。”
2江山叶村童氏家谱记载“时邑有二虎猖獗,旷野食人无厭,里人投明恢公,遂令捕之,廼获二虎,公曰:食人低首,而不食人者咆哮,从将低首者剖而验之,果有发骨,遂将咆哮者释之。”
童恢根据事实作出最终判决,惩罚了食人的老虎,把无辜的老虎放了。
在崂山民间流传童恢的轶闻很多,其捕虎驯虎的故事至今妇孺皆知。
蒲松龄在写“虎故事”时,多采用“幻化”的手法。蒲松龄写兽中之王也有引颈受戮、俯首为奴的时候。人之所以幻化为虎,是借助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去复仇,去争取现实生活中求而不得的公正和公平。郦道元《水经注》有故事说,九江郡有虎吃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宗均当太守后,斥退贪官污吏,老虎也因此离开九江郡。
我在想这也是先人们故意宣扬出来的,用以间接地证明童恢的处事能力,为人的公正,无为而治。想来这种写法和武则天的预言、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能力可与衢州的赵抃相提并论。在虔州(今为赣州)太守任上,召集管辖的10个县的县令说,你们都是朝中命官。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六个字:岁丰(经济收入好);无盗(社会治安好);狱冷(犯罪率低)。
当然用审虎来描述其行政能力,也有可能当时的行政环境已经很差了。过去有“苛政猛于虎”一说。
如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还有唐白居易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轻肥》中有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直到今天,无论是衢州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将“衢州人食人” 当作公元810年衢州这个地方遭受重大旱灾及历史上的衢州落后的写照。其实呢,白居易《轻肥》真实的意蕴是,苛政孟于虎也,这一年江南发大旱,连衢州这么发达的地方都人食人,江南其他地方就不用说了。
通过各种各样的传说与典故可知,恢公具有忧国忧民思想情感。绝不乱杀无辜,关心民间疾苦,博大胸襟,高风亮节,也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传说反映先民崇虎拜虎的情结,也是对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歌颂和敬仰。
2022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