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为民国童伯吹上将故居题的一幅匾额,上书“革命志士童保暄故居”,用的是日字边旁的暄。但据宁海县地方志办公室所述,“童保暄”应为“童保喧”,是口字边旁的喧。一不小心,吴伯雄先生竟成了宁海人口中的白字先生。真的是白字先生吗?
这还得从伯吹上将本人的任官经历说起。
童保喧(暄),字伯吹,1886年出生于宁海前童,辛亥先驱,世称“浙江之蔡锷”。前童乃浙东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沉淀千年,历史悠久。1911年辛亥革命,童伯吹以浙江临时都督之职,光复杭州,是浙江反清起义的真正指挥者。后任浙江援宁支队参谋处长,光复南京。故童伯吹因功授陆军少将,为中华民国开国少将也。后经二次革命,倒袁护法,历任浙军第十二旅旅长、浙军第一师师长,声名威赫。1916年伯吹任陆军中将。
1919年童伯吹薨于厦门军次,追赠陆军上将衔,年仅33岁。
童伯吹逝后,柩回原籍之日,厦门绅商停市,各国领事均下半旗致哀,素本白马,倾城震恸。童伯吹是硬骨头,对革命极其忠贞和英勇,是宁海人硬气的代表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却因为品德和度量被人称颂。西湖边上当时建有“童公祠”,由章太炎先生亲自撰写《童师长祠堂记》。
水车村东南方董家田山上的童保喧墓(段祺瑞题)
接下来谈问题。民国《政府公报》记载了童伯吹上将的历次任官记录,且看是怎么犯错的。
一、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1月20日,《临时大总统令》:“吴醒汉……童保喧均授陆军少将此令”。南京光复,民国初成,童伯吹因功授开国少将。此处为口字边旁的喧。
1912年11月22日授陆军少将
二、中华民国三年(1914)7月22日,《大总统令》:“任命叶颂清为浙江陆军第六师师长……童保喧为浙江陆军第十二旅旅长此令”。此处亦为口字边旁喧。
三、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9月11日,《大总统令》:“任命童保喧为暂编浙江第一师师长……此令”。此处仍为口字边旁喧。
①1914年7月22日授浙十二旅旅长
②1916年9月11日任浙第一师师长
四、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10月8日,《大总统令》:“童保暄……均加陆军中将衔此令”。问题来了,才时隔一月,就用上了日字边旁的暄。
五、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11月22日,《大总统令》:“王桂林、顾乃斌、童保喧均授为陆军中将……此令”。10月8日是加衔中将,这次是正式授中将。过了一个多月,重新回到了口字边旁的喧。
①1916年10月8日加陆军中将衔
②1916年11月22日授陆军中将
六、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6月22日,《大总统令》:“特派……童保暄为闽浙援粤军副司令此令”。过了一年半,大总统记性差,又写为日字边旁的暄。
七、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5月28日,《大总统令》:“……浙江第一师师长陆军中将童保暄在闽省防次病故等情……积劳病故,悼惜殊深,童保暄着迅赠陆军上将衔,勋三位……”。此处用的还是日字边旁暄。
①1918年6月22日特派闽浙援粤军副司令
②1919年追赠陆军上将衔
看到这儿,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现在的人搞事,而是民国大总统在搞事。政府公报公布法令,代表国家政府,是很严肃的,不能有白字,尤其是人名。只能说大总统的圣旨口,喧暄不分,俩字皆用,错了也是对的。我们的童伯吹上将,自此多了一个名字,而且是法定的。
童上将遗像
而广为流传的童伯吹遗像,应系民国期间制作,上面亦只标注了“童上将遗像”五个字,未写大名,让后人更没法因图循迹,不知喧暄,情有可原。于今看来,更似是大总统跟我们开了个玩笑,让后人纠结一番,不失为一趣也。
童伯吹落款和私章
所以说吴伯雄主席写的也没错,白字先生的帽子断乎不可扣上。
那么,究竟哪个字更近事实呢?再提供几个参考。
首先,童伯吹私章上用的是口字边旁喧,《同声集序》里的落款是口字边旁喧,还有伯吹上将墓的墓碑上刻的是口字边旁喧。这说明伯吹上将用过口字边旁喧,后人亦认同口字边旁喧。至于童伯吹上将本人有无用过日字边旁暄,目前还没发现相关史料。
其次,从字义来看,古代取字时以名引伸,字伯吹,吹乃喧的引伸也,吹喧皆为口字边旁。
浙江第一师师长童保喧
最后,笔者还珍藏一幅童伯吹的师长戎装像,可为印证。1916年,童伯吹新任师长,正值而立之年,风采不亚周郎,英俊儒雅,挺秀绝伦。戎装像中,上书“浙江第一师师长童保喧”(口字边旁喧),下注英
文“Chekiang Commander. Of 1st division. Mr Don. Bow. Shan.”。英文介绍端的是洋气又有国际范儿!
说到底,应该是大总统在搞事!
来照选登
童保喧故居现状
期待后人修复
□ 图文:盖苍小子
□ 摄影:陨石视觉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谢老先生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香港童三军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