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什么事也不想做,原本计划出去走走,但是没有出门,在家看书《江山古村落》(乡愁记忆第一辑)(以下简称书),在第52页中出现了童氏救孤之说,我仔细的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在看的同时,我想起桐溪童氏宗谱中的内容,好像有出入。故找出桐溪童氏宗亲,进行了比对,有一定的差异。
在书中记载“清溪周氏,俗称清湖岭底周,系江山五坦周氏丽坦支派。元世祖至元己丑年(1289)二月间,丽坦26世周炳,因其家负谢叠山之累,尽遭凶戮,惟炳甫得岁,为庄客童德甫乳媪祝氏抱匿于大暗沟中,得以存。不逾年,童德甫乃携其徙居清湖之鹚坞,即今清湖岭底,遂为清溪周氏始祖。周炳,字崇父,号浒川,行崇一,生于至元戊子(1288)三月十七日,卒于至正癸巳年(1357)七月十二日,年66岁,娶毛氏,生二子,荣耀”
而在桐溪童氏家谱中记载,《猛虎坂原记》须江南门外十五都土名猛虎坂为周姓所居,未卜祸缘何起奉。旨剿灭然天道不尽杀时,有一妇吕氏,襁褓幼儿匿藏巨暗沟中,幸免於死,越一日抱幼子而桐溪向先父哀号痛哭,谓周姓所留贻者止此一线,现今无处安身,先父且警且骇,悯恤苦状,遂收留在家,其子岐嶷不几,先父照溥等排行取名广祖,扶养教诲,如同亲儿,及婚配后,更代筑室於清湖岭底,住居至义兄广祖自桐溪而迁清湖,当日感戴不忘。于先父谢世时,即立神主奉祀家堂,每岁春秋节必身亲墓前拜奠,以表寸心,并与溥兄弟辈各叙情好,周氏之不亡,虽曰自天祜之,而先父莫大之恩,当与桐溪之流水而俱长也。乾隆乙酉(1765)夏,裔孙敬录。
相同点,遇难躲藏于暗沟中,由童氏抚养成人,后迁居清湖岭底。书中发生时间小孩还不到一岁(三月出生,翌年二月遇事),家谱记载襁褓幼儿(泛指1岁以下幼童)。
不同点,书中为庄客童夫妇抱藏匿于暗沟中,而童氏家谱为其母吕氏匿藏于暗沟中。书中记载没有超过一年,就搬迁到清湖岭底,而家谱是成人婚配后造房於清湖岭底。书记载时间比较详细,而童氏家谱中日期要滞后四百多年,是后人追述。
不管相同或者不同,是童家人养育了周氏清湖岭底始祖,是确定的。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仁”字,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书中记载周氏的讲述,还是桐溪童氏家谱内容,大家都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小孩是童家人救出带大并培养成人,这体现了大忠大爱,儒家风范,这也是当今我们需要传承的。而几百年来,周氏也没有忘记他们始祖被救的事情,感恩戴德,也是值得赞扬的。
注释1:庄客为田庄中的佃农和雇农,除耕种外,还要服其他劳役,并负保卫田庄的责任。
2:乳媪rǔ ǎo即乳母。
(童海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