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俗称佛爷山,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县城东北35公里的翼城、沁水两县交界之处,因其峰凌霄汉,光射斗牛,层峦叠峙,气势雄厚,通体形如坐佛,巅顶建有古刹,且历代有信徒匿迹于此而得名。
在风光旖旎的佛山山顶建有佛山寺,原名后洞,因主体建筑由洞宇组成,又居武当庙后而得名。
佛山宗教底蕴丰厚。巅顶庙宇始建于宋,中兴于明,昌盛于清。
据清雍正年代《重修圣洞神记》载,佛山原有武当庙,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
康熙五年(1666)新建山门及两座庙宇。前庙为祖师王殿,崇祀真武大帝;后洞供奉玉皇、观音、地藏、太山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圣母、后土等。
雍正十一年(1733),道人王正享(俗称王斗爷)鉴于祖师王殿已经修葺,而后洞凋零,故整理后洞,采装圣像,予以重修。
乾隆三十九年(1774),翼城县正堂童学涛更名后洞为佛山寺。
咸丰十年(1860),翼城、沁水两县又共同捐资对整个庙宇进行了维修。
1938年,侵华日军曾驻扎于此,作为攻占翼城、沁水的制高点。同年7月,中日两军在佛山脚下的东坞岭展开激战,日军惨败。佛山寺连同武当庙也毁于战火,被乱石掩埋。
2008年农历4月初8,佛山庙会重新恢复。
------综合于网络公开信息。
(童海根整理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