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者 张晓明
汉字的演变一直是多元的,从象形图画到线条符号到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适值暑假,在孩童们快乐玩耍的同时,也让我们跟随原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原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张晓明先生,从他所撰写的四个“童”字中,一探汉字之妙,寓教于乐。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最早的汉字甲骨文相似,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张晓明老师告诉我们,甲骨文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也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他解读自己所写的这一金文“童”字,上部为一个扎着发髻、大眼睛孩童形象,下部则表现为一个鼎安放在土上,是为重,故此说明古人一直以来很“看重”孩童、“重视”孩童,与现代人将儿童作为未来的希望一般如出一辙。整个字画面感、故事性十足,很有童趣。
在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整理简化改为小篆后,小篆则成为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由张老师的“童”字可看出整个字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符号性增强,图画意味减弱。不过张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小篆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不方便,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所以几乎在同时产生了隶书,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且规整。
隶书通行后,为求书写快捷而出现了草书,草书大量使用连笔,减少了部分笔画,但在字形上较难辨
认。于是在糅合了隶书和草书后,楷书盛行于唐朝,由此汉字的字形字体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捺、点挑等基本笔画。张老师书写的楷书“童”,字形便是方正严整、笔画平直,秀丽之感跃然纸上,字的意思上也出现了“立”于“里面”之说,似乎是在表述儿童便是家中位于最里面的、是最年幼的,最被保护。
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形。见“童”字书写如行云流水、丝丝不断,有连笔,但又比草书容易辨认,基本上保留了楷书的结构框架,也难怪它会成为十分通行的一种字形。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