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遂安县志》
遂安析自歙县南乡,岂专属越。《元命苞》盖泥于新定旧以婺名邑为解。夫所谓婺者,以婺山得名,而婺山决非以婺女得名。如以婺山为婺女之缠次,则扬越均得名婺,又不直一新定矣。(旧志)
婺峰孤耸于云端 婺 山 县东南二里许,孤峰峭立,为一邑之望。
乡 落
环遂之壤而统于县,县治之外皆谓之乡,乡有六。近郭者为隅,隅有四。远郭者为都,都有十八。明初为里六十四,后约为五十九。万历二十年审编均图稍增为六十里。清因之。康熙十年编审均田,约为五十六里。二十年增为五十七里。里有递,递有甲,皆以一辖十。
移风乡附郭,管里二,曰招贤,曰宣仁。原辖四隅六图,十八都三图。(按光绪府志自四隅至二都,又十八都,为移风乡。)
温恭乡在县东,旧管里二,曰永和,曰泰凤。原辖一都二图,三都一图,二都二图。(按光绪府志自一都至三都为温恭乡)
万年乡在县东南,旧管里四,曰贾义,曰班条,曰慈顺,曰永泰。原辖三都二图,四都上二图,四都下二图。(按光绪府志自三都至四都下为万年乡)
凤林乡在县东南,旧管里五,曰松溪,曰儒洪,曰金竹,曰礼乐,曰丰村。原辖五都二图,六都二图,七都四图,八都二图,九都三图。(按光绪府志自四都上至九都为凤林乡)
龙津乡在县西南,旧管里五,曰永昌,曰明霞,曰清化,曰古城,曰奉先。原辖十都三图,(旧并去二图雍正五年复立三图)十一都四图,十二都四图,十三都四图,十四都一图(按光绪府志自十都至十四都为龙津乡)。
新安乡在县西,旧管里四,曰唐化,曰麤留,曰芹化,曰山口。原辖十五都三图,十六都四图,十七都四图(按光绪府志自十五都至十七都为新安乡)。
雍正六年,编行顺庄,改图甲为乡庄。一都曰太平乡,二都曰丰乐乡,三都曰迎瑞乡,四都曰瑞云乡,五都曰保和乡,六都曰奉贤乡,七都曰庆丰乡,八都曰集成乡,九都曰崇文乡,十都曰振武乡,十一都曰大安乡,十二都曰积善乡,十三都曰抒诚乡,十四都曰向化乡,十五都曰振鹭乡,十六都曰秉义乡,十七都曰长寿乡,十八都曰崇恩乡。隅内一六图为里仁坊,三图为务本坊,四五图为尚德坊,二图为安福坊。编庄九百九庄,名繁难以悉载。城北纯孝庄为孝子姚凤翔编立。
(以上旧志)
都图 康熙初十八都编为六十图。一都在县东,为图二。二都在县东,为图二。三都在县南,为图三,又分溪南溪北。四都在县东,为图三。五都在县东南,为图二。六都在县南,为图二。七都在县南,为图四。八都在县南,为图二。九都在县西南,为图三。十都在县西,为图三。十一都在县西北,为图四。十二都在县西,为图四。十三都在县西,为图四。十四都在县西,为图一。十五都在县西北,为图三。十六都在县北,为图四,又外四图。十七都在县北,为图四。十八都在县东北,为图三。城曰四隅,为图六,今因之。
(新采访)
市镇 东亭镇在县东二十里,安阳镇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汾口镇在县西四十里,郭村镇在县北三十五里。(新采访)
区域 宣统二年施行城镇乡自治制,划县为十二区,曰城区,辖城及附城。曰东亭区,辖一二都。曰安阳区,辖四五都。曰杨村区,辖九都。曰太墅区,辖七八都。曰横沿区,辖十都。曰汾口区,辖十二都。曰中州区,辖十三都。曰霞社区,辖十七都。曰郭村区,辖十六都。曰夏洲区,辖十一都。曰鲁村区,辖十五都。民国四年编查户口,改区为六,曰城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西北区。十七年施行村里制,区仍其旧,编村一百七十七。(新采访)
十一都在县西北,曰夏洲区,辖十一都。
东区
一都一图
界首 贤桥头 杏林桥 里童 严家 高塘坞 五里坂 翁花源 章家坞 上山后 小竹源 任家 堪上 雷家 韩家 山后源 吕家塘 金山坞 杨村坂 塘家 湖口山
一都二图
叶家 范家 陈家岭 墅坂 璇溪村 麻车坂 乡村 淳姑坂 松源村 坑口 回坂 洋田 康源 龙门山 玛璜村 大塘底 子林坞
西北区
十一都一图
李家 童沂毛家 余家 孙家 汪郑家 风沂桥 周家 富山坞 汪家 邵家 玉坑 新黄塘 祖家 前山 卜家
十一都二图
三山 桥头 甽坑上 外洪村 卢花坑 项家 詹家 夏洲村 内塘后 外塘后 姜家 后门村 半源 上官源 洪家 东塆 严前 西山 后川
十一都三图
毛家村 半塘 上源 上店 毛家滩头 黄家坞 下源
十一都四图
山底毛家 南塘下 冷水坞 叶林程家 叶林项家 溪边项家 汪塘边
西区
十三都一图
狮家坂 洪村 叶村 溪滩 乘风源 金鸡岩
十三都二图
杨村徐家 上童家坞 下童家坞 别山底 霞山头 李家坞 湖田里 林家坞 店门前
十三都三图
黄金岭 余家 富里潭 田坑 宋家 廿七坞 毛坦坞 樟村 毛山降 坞头 托源 文林官 门坑源 枫林坞 枧坂 唐家 青林脚
十三都四图
坂头 中洲 水碓角 长埂 双溪余家 南庄余家 小洄 太厦 茶山 孟林山 接主营 阵头山 石壁山 半山 许家 浃坑
青山塔 十三都上童家坞。
西北区
十五都一图竹詹家 中詹家 下詹家 叶家 外杨家 内杨家 桥头 姜坞口 姜坞头 瑞塘 墈底 沙<土众> 横宅 孙家 山底 大坂 詹家坞 毛家碓 堨头 排家溪 外曹家 内曹家 桂家井 大塘 四亩坵 蓝田里 神门坑 方家 芹下十五都二图灞溪洪家 云林 塔底 姚家 考塘 霞源山 茅坪 溪滩 山底程店 山坂 吴家十五都三图鲁村 枧头 高坞 鲍家 唐家 宏泽 石塘鲍家 鲍家村 陈家村 岭脚 乌居源 狮古山 许家山
新安乡 在县西,旧管里四,曰唐化,曰麤留,曰芹化,曰山口。原辖十五都三图,十六都四图,十七都四图(按光绪府志自十五都至十七都为新安乡)。
小西门芮坂,所称婺田畈者是也。 现有百亩畈乡
芮堰 县治三里许,溉田六百五十余亩。堰筑自前明。清嘉庆间,解元余钧有《芮堰均水记》,碑立小西门外,载艺文。(新采访)
出大西门,西北行,经黎墅(五里)、青石下(八里)、过回(芮)坂叶家,与北门大路合。
出小西门,西南行,经沈家(三里)、堨下(五里)、富江村(十里)、(田畈村13里)斗角(十五里)、杨村(二十里)、铜山口(三十五里)、丰家源(五十里),入开化界。
出北门,西北行,经大路口(十里)、过九门桥至百亩坂(二十五里)、蒋家村(三十里)、龙源村(四十里)、宋村(五十里)入开化界。又从百亩坂至横沿(三十里)、汾口(四十里)、龙门里(五十里)、界顶,入开化界,为至开化大路。又从汾口至石坂、仙居(四十五里)、徐家、叶村(六十里)、乘风源入开化界。又从汾口,经霞山头(四十五里)、中洲(五十五里)、余家(六十里)、太厦(八十里),过白漈岭入休宁界。又从余家分支,经樟村(八十里)过界牌入歙县界。又从大路口直行,经霞社(二十里)、新桥(三十里)、马石桥(三十五里)、芳梧岭(四十里)、鲍家(六十里),过大连岭入休宁界。又从霞社直行,经方宅(三十里)、郭村(三十五里)、章村(四十里),过歙岭入歙县界。又出北门,北行,经龙源(五里)、双溪口(十五里)、孙家坞(二十里
过寨岭入淳安界。(以上新采访)
钟义桥 芮坂叶家门前田一亩七分,租银一两二钱七分五厘
义济桥 县西二十五里百亩坂,长延数十步,跨武强溪,为衢歙往来要道。(新采访)永济桥 县西二十五里百亩坂义济桥上。(新采访)
回阳亭 回坂叶家 道光二十九年叶永茂堂建光前亭 县西十都望川源 民国五年张骏建并修亭上下道路
进士坊 一在县治东,为余廉征。一在县东南二十里,为余国祯。一在县东四十里,为童肇新。一在县东三十里,为方克壮。
明:
童道复 一都人,洪武中举,翼城训导。
文科表
绍熙四年癸丑童尧民 一都人,右正言。有传,见才望。
康熙六年丁未童肇新 一都人。有传,见儒林。是年为缪彤榜。
贡 生
洪武间 童万中(十三都人,岁贡,泉州府同知)
成化间 童敏问(一都人,岁贡,汉阳府推官)
宏治间 童敏修(一都人,岁贡,安陆知县)
正德间 童 章(一都人,岁贡,乐亭知县)
万历间 童纯义(一都人,岁贡,石门训导)
清
康熙间 童秉铨(一都人,岁贡)
雍正间 童 珊(十三都人,已酉副贡,广东潮阳县丞。有传,见儒林)
乾隆间 童志猷(青来人,岁贡)
嘉庆间 童 振(青山人,戊寅恩贡,候选教谕)
咸丰间 童萼新(青山人,庚申恩贡,试用教谕。有传,见儒林)
同治间 童遵本(青山人,丙寅恩贡,候选教谕,就职直隶州州判。有传,见儒林)
光绪间 童遵灏(青山人,岁贡)
明 廪贡童一阳(十三都青山人,授鸿胪寺序班,迁湖广澧州州判,再迁建阳卫参军)
清 廪贡童厚载(一都界首人,候选训导)
清 附贡童<宾羽>(一都人)
监生按:监生即国学生,谓入国子监肄业者。国子监为汉之太学,故又称太学生
明
童 雨(一都人,南陵县丞)
童<曾羽>(一都人)
童甫颖(一都人)
童世绩(以上一都人)
童世良(一都人)
童大谟(一都人)
毕 业(新增)
中学 童仰舜 青山人。
师范 童乐泮 一都人。
武职表 二
时代 姓名乡贯及职衔
唐
五代 童頵(一都人吴越国西扇都严将有诰命商文毅为之跋)
东亭区议事会议员童汝楫 一都旸谷人,附生。
中洲区议事会议员童基德 十三都青山人。
明 法按:明法谓明法律之学者。高科取士自唐始(与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算同时并行,谓之六科),宋以后罢复无常。若考吏考职皆其遗意。旧志专列一目,盖重之也。今因之。
明
童 森 一都人,虹县典史。
乡 饮(详文治志)
童秉和 一都人,诸生。康熙六十一年,郡邑递举介宾。载府志。
童日星 一都人。乾隆五年,邑令李举僎宾,载府志。
童绍钦 十五都霞峰人,府教授邢给额曰年高德邵。
童明正 十五都霞峰人,府教授邢给额曰一乡善士。
童祖恩 十五都霞峰人,郡师朱给德隆望重额。
童祖盖 十五都霞峰人,县正堂给额惟善大嘉。
童永圣 十三都青山人,民国元年,知事陆给额曰为民国瑞额。
童集圣 一都人。以上旧志)
人 物
童恺字伟济,一都人。父疾革,年十二,即知吁天请代。及殁,悲号不食者三日。同室婉劝,乃任丧事。后母病,累月衣不解带,亲尝其粪。不起,哀毁庐墓。每逢父母生忌,绝食竟日。时新未荐不先尝,事诸父如事亲。舌耕抚两弟,俱为授室,先人遗产尽归之。孺慕之思,终身不易。年八十二终。合邑上其事。乾隆三年,诏建坊旌表。
童肇新 字浣思,一都人。少嗜学,家贫有时不能举火,读书自若,遂以文名当世。康熙丁未成进士。著述甚富,性高介,不媕阿随人,铨选江南祁门知县,未莅任,卒。
童 玑 字璇文,郡廪生,十三都人。天姿高迈,读书过目不忘。少应试郡邸,日诣书坊,索书披览,目数行下,归辄成诵。坊人知之,试以性理全集,随手抽阅,览毕试诵,不爽一字,遂以集赠。初试童子未售,归伏帐中,手执《中庸》一卷,心领神会,至川流敦化二语,豁然大悟,为文自此融贯一切,如李白诗之超然不群。每试冠军。着有《听月楼文稿》,脍炙人口。兄琼,字昆圃,湛深经术,仪表士林,纂辑四书大全,笺注杜工部全集,远近从游者多获隽。方进士朴山尝叹为名宿。郡中闻其昆季,辄敬惮之。
童 珊 字海树,十三都人。父以铎,有文品。珊天性坦白,绝无矜饬。受经于从兄琼,沉酣经籍,博雅绝伦。朱子语类大全,默识不遗一字,郡邑推为经师。雍正己酉,副车入京邸,屡试冠成均,贵游争购其制艺。任粤东潮阳县丞,历署三水、大埔、饶平知县。公余,召衿秀讲学论文,有大儒风范。
童萼新 字联园,青山人,恩贡生。读书有夙慧,于经史靡勿淹贯,肄业严陵双峰书院,每月朔望两课,辄冠全军。所著有《童氏儒林图考》,诗话词章为士林推重,称为家学渊源,与恩贡童振,岁贡童拭,后先辉映。子遵本。
童 升 字聚上,一都人,负隽才。总角应童子试,邑大夫疑其倩人,三覆而文益工,以大器期之。闭户着书,经史性理,手录成帙,尤邃于易。着《河洛先后天解》。年六十,课子侄,为文必先构数艺,顷刻立就。门下族侄孙肇新,成进士。
才 望
宋
童尧民 字廷直,一都人,登陈亮榜进士,官至右正言,以言事忤韩佹胄归。载通志介节。
明
童敏修 一都人,以贡授安陆县令,民贫多积,逋修,力请减免,革陋弊,兴文教,日用不累行户。居官九载,身无长物。抚藩交荐卓异,为权势所阻,解绶归。士民立祠以祀。
童鸣元 字体仁,十三都人。性醇谨,家庭雍睦,与人无遽言疾色。服畴食德,生计日恢廓,好施与,修桥梁,恤孤怜贫,不吝櫜中金。辛未岁歉,捐赀运米赈饥,存活甚众。邑侯吴给扁奖之。年八十二。
童厚载 字凝一,一都人,廪贡生,品学兼优,急公赴义,凡修理县署书院,凝一皆与有劳,载碑志。
方 伎
童 旦 字国光,号玉泉,一都人,善诗文工画,尤善绘龙虎,隐居不仕。年逾六十,手不释卷。尝曰:义理无穷,岂可以身老而厌寻究。其好学乃尔。
童万中 十三都人 岁贡泉州府同知 明 (洪武间)
童敏问(一都人岁贡汉阳府推官)(成化间)
童敏修(一都人岁贡安陆知县)(宏治间)
童章(一都人岁贡乐亭知县)(正德间)
童纯义(一都人岁贡石门训导)(万历间)
童秉铨(一都人岁贡)(康熙间)
童珊(十三都人已酉副贡广东潮阳县丞有传见儒林)(雍正间)
童志猷(青来人岁贡)(乾隆间)
童振(青山人戊寅恩贡候选教谕)(嘉庆间)
童萼新(青山人庚申恩贡试用教谕有传见儒林)(咸丰间)
童遵七(青山人丙寅恩贡候选教谕就职直隶州州判有传见儒林)(同治间)
童遵灏(青山人岁贡)(光绪间)
附 (明廪贡) 童一阳(十三都青山人授鸿胪寺序班迁湖广澧州州判再迁建阳卫参军)
童厚载(一都界首人候选训导)
西扇都岩将童頵(拼音:jūn yūn)诰跋
(明)商辂(淳安)
右都岩将童頵,告身一通,五代吴越所给。頵,严人。五代时居岩。自保吴越署,为西扇都岩将。以年劳迁阶银青光禄大夫,官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勋上柱国,而其职充十将如故。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晋出帝即位之明年也。七年六月,晋高祖殂,兄子齐王立,是为出帝明年,仍称天福八年。又明年始改元开运。是时,吴越承中国衰乱之余奄,有浙东西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建置百官,有丞相侍郎客省等使,惟不改元耳。
观此诰,可见都岩墓在淳安县南二十里旁近,童姓多其后。藏此诰者为十六世孙旦,字国光,别号玉泉,读书好礼,思亢厥宗,间遣其子敏问特以求题,因为书此。童氏后人尚珍袭之。(十将见五代史安重诲传,旧志改出将误。)附:赐童頵拜西扇都岩将诰制左军同十将充西扇都岩将頵。早系辕门,久居岩界,星霜屡换,警察无欺。寡人自袭丕图,广施庆泽,眷兹勤瘁,宜示陟迁,克固前修,更期后奖。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上柱国充十将,余如故。 (注:编者录自《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吴越武肃王钱镠》,清董浩等编,中华书局出版,1983。)
小雨坐云起庵
童肇新(邑人)
可见无人境,翛然与世分。钟声停半壑,水面湛孤云。
野衲林中老,邻春雨外勤。隔城刚廿里,鸡犬不相闻。
游禅师堂
童肇新
古刹春云里,何年静闭关。数椽依老木,一锡响空山。
地僻红尘隔,林深白昼闲。自从说法后,花雨印苔班。
前题
遂学在县之西。洪武初兴,宏治之季,载新之矣。岁月既久,玩愒因之,庙庑寖敝,斋舍圮颓,明伦堂又莽然墟焉。
惟遂安独于前明正德时始建。
芮坂均水记
余钧(邑人解元)
小西门芮坂,所称婺田畈者是也。其田肥美,在吾遂称上腴,而皆资芮堰之流以灌溉。堰之筑,始自前明,岁月姓氏,志乘阙如,不敢以臆附会。去岁之秋,西涧黄琢符世叔以书来属余,为兹堰均水记。余惟遂邑多渠堰,但自马仪、新墅、龙堰而外,罕有载碑记者。其昔既可以无文,今亦何为复赘?及细询其本末,始知是记必不可以已。按芮坂田共六百五十余畮,其非正堰,业水有余,亦得丐其流。向例放水由下而上共分七次。每值旱年灌溉田晦,下坂居先始一次,终七次,各区沾足,众以无争。去岁之夏,邑颇忧旱,据上游者,或乘便截流,而小水田又居中张车引灌,下坂田具龟坼矣。各业惧其起争也,相与申明旧约,酌定章程,而以司水之约附之,立合议各一纸,禀知邑宰,给示立案,争赖以息。兹之勒诸碑者,其议也。余尝谓天下之患皆起于不均。即以水利论,不均则争,争则斗,斗则讼,讼则未受水之利而已蒙水之害,是故稻人掌稼必以遂均水。今观斯议,先后定其期,赢缩详其制,非其间而盗水者有罚。甽口闸版启闭不以时者有禁,以至余流涓滴皆有所归总,期阖畈有秋而止,水利均矣。昔汉召信臣守南阳,为民立均水约,民颂其德弗衰。则斯议,岂特弭一时之争已哉?抑余因有感焉。余里居东北,有灯芯、洪家二塘,溉田共三百余畮。塘亦颇饶积水,徒以主持无人,往往纷争不已。即如去岁,下畈田禾半随秋草萎矣。夫兴利除害,良有司之事,亦士君子之责也。把笔记此,不禁再三太息云。附载《每逢旱年挨日放水次序规条》列后第一日,一次,尽一日夜。第二日,二次,尽一日夜。第三日至第四日午时中止,四次,尽一日半一夜。第四日午时中起至第五日申时止,五次,尽一日半一夜。第五日酉时起至第六日、第七日、第八日早丑时止,三次、六次、七次,并庙上下在堰内田,尽二日三夜。此数日夜内,倘有余流,尽贴一二次灌溉,以此田多沙土故也。至第八日寅时起,仍入一次放水,周而复始。一下四次田,由告福坵放水。一上四次田,由下五次放水。一应五次车水日期倘有余水,听其车入小水田内;如非五次车水日期,并五次田亦不得私车。一桑围裹甽口,倘遇下坂赤谷未割,不得将水放出溪去。一不旱之年,各次通融放水,不必坚执挨日次序。至遇旱之年,又不得执此一款,借端争竞。
(童建新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