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2013-11-5 20:42:14 新闻来源: 阅读:3811次 |
珠玑巷、瓦霄坝、大槐树,这几个字眼是经常在各姓氏族谱中能见到的大的移民集散地,该三个移民地址的详细地点己经清楚。又如猪屎巷、麻城、筷子巷、宁化石壁,这几个地名在移民地址记载中,按当年的移民数字来看,该是排在中等一点的位置。其中,从江西南徙的宁化石壁,地址己弄清了。从江西北徙的麻城,在大地名上,也该是有了着落。南昌的筷子巷,虽然在详细的地点问题上,目前仍不能确切的说就是今天南昌市内的筷子巷现址,但从南昌市地名历史中去追寻,当前的筷子巷名称,是历朝中唯一的一个。以上几个集散地名称中的猪屎巷,各地记述在名称上有不同,诸如猪屎巷、珠市巷。我在2006年05月16日,以标题“朱氏巷”发过一篇小议文上到吴氏在线网站,被朱氏、王氏、胡氏、蓝氏、胡氏、百度答问等,还有姓氏宗亲组织在编辑本族族谱解说中使用。 姓氏流徙史中记载的‘猪屎巷’名词,各支系的地址记述区域甚广,比如长沙猪屎巷、南昌猪屎巷、重庆猪屎巷、南京猪屎巷、肇庆猪屎巷、汕头猪屎巷、莆田猪屎巷、滇川黔等或还有更多以府县出现的猪屎巷。以江西猪屎巷为追索的,有南昌府猪屎巷、丰城猪屎巷、清江、临江、新渝、吉安等以县为记名的。 今天上网偶尔翻阅百度,见有“楼上古寨”记:“据《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该资讯出示年份为明代,始出详细地址为丰城县桥东珠市巷。这里标出了乡镇的地名,丰城县的桥东乡,作为乡镇地名,明代以前己在使用。还有以江西临江府大桥头猪屎巷为地名的,这里的大桥头是乡镇还是城郊,不得肯定。 综上所述,猪屎巷、珠市巷、朱氏巷,该三个名称,应该是对同一个指向的称谓。问题有三:一、地名。二、行政称谓。三、市井民称。笔者着重在第三。以为猪屎巷、珠市巷,应该是从‘朱氏巷’谐音中别生出来的,谨以探讨。 ===
附:2006年05月16日文记
朱氏巷
近二日偷闲,得坐于茶铺,老宅深巷里远离人车喧嚣,闲情浓厚。 茶座里多是耄寿老者,谈古说昔,海阔天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谈及朱氏(元璋)徙民填北,竟引出了朱氏巷轶事。 元代政治邪恶,汉人要娶媳妇,新娘头一夜还得先陪元鞑一个晚上,这桩恶规使人们害怕娶媳妇,鞑虏的这一政策本来就抑制了国人的生息繁衍,加上元未农民起义反抗元军,大批青壮死于战争。等到朱元璋得天下时,中原己是千里无人烟。朱秃子为了布政管理,便在全国大范围移民垦荒戍边。 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少姓朱的就来了劲,说五百年前与朱元璋是一家,便纷纷出来协助朱氏管理地方事务,往往县治行为还得先通过二衙门,这个二衙门就是姓朱的人在地方私设的权力机构。这类机构普遍设在县城、集镇。人们称二衙门所在地为‘朱氏巷’。 我们的先祖在被强制迁徙时,大部要经过朱氏二衙编排流徙。我认为现在所说的黔、蜀移民多数来自‘猪屎巷’,就是原来的二衙门‘朱氏巷’。这类情况有点象现在的派出所移交案犯,犯人和公派人员也是直说来自某派出所,而不是说来自某地方名称。也由于当时被流放边远的先祖们普遍没有文化,加上当时又避讳说‘朱’字,朱氏巷便演化成了‘猪屎巷’。 又明朝将元代乡制改为坊,二衙门或又叫做‘朱氏坊’。 江西俗称鱼米之乡,人们生息条件较好。历代兵灾多是流寇,除有少数瘟疫在小面积流行会危及人的繁衍外,基本没出现过大范围的人类死伤事件。不似豫、晋、燕、赵打起仗来整村整城的屠杀生灵,也不似滇、桂、黔、蜀整庄整乡瘟疫灭人。所以赣地中北部历来人烟稠密。虽然朱秃子在江西采用几丁留一的政策,强徙人走五十余年,也不过影响了二代人。朱氏愤恨江西人,只是因为陈友谅军中大部分是江西人,是陈友谅军差点要了他的性命。朱对江西额外的税赋,一直延至清嘉庆后才稍有少减。 清顺治时,不断有奏报说朱三朱四在各地聚众生反抗清,这使顺治皇帝听到朱字就不舒服,这皇帝不舒服的事,下面的人还会有好日子过?这事到了地方上,朱子朱孙就倒了霉,当年朱子贵,现今劫难逃,朱姓人被迫远离城市集镇,一时改名隐姓。从那时起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县城里也确实看不见有朱氏的踪迹。所以,要寻到当年的朱氏巷,恐怕是桩难事了。
--华夏吴氏网 (童海根推荐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