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乡里选之法废焉,辟新科目为两途,要在用当其才。斯两收其益耳。
邑自王中甫以进士举贤良方正,山川且为生色,厥后科目得人尤盛。
国朝专尚选举用人,悉当下至文武杂秩封荫,小大不遗。畴不仰荷恩荣于罔替哉,故统以选举冠之进士。
唐虞敷言之典,世远不传。至周,由州长累升于司马,于是有进士目及科举法行,虽制与古异,而意则同。故自隋唐历宋元明以逮。
国朝凡分曹,累秩以及公卿、辅相佐理承化之臣,多取诸进士,名重而典优也。常士以甲第授职,内则论思献纳,外则宣力效猷,不一其人。
邑人士慕乡先生之科名,宜法乡先生之文行,毋徒夸示前媺也。志进士
自从民间举荐选拔人才的办法废止以后,朝廷开始开辟新的科考制度,分为两种途径,关键在于用人能与他本人的才能相称,这样国家和个人双方都能各得其益。
当年我县王中甫(王介)以进士之身,摘取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第一名,常山的山川大地也为之生色不少。从此以后,本县参加科举考试而被录用的人才越来越多了。
国家崇尚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当前都是按文武和品级来授封的,大大小小的人才,从来不曾遗漏过。人们也不曾依赖前人的恩泽而导致荒废学业,所以都通过参加科举获取进士名衔。
唐虞时代的典籍,由于年代久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到周朝,“州长”经过多次升迁,可以担任“司马”。从此以后,就有了“进士”的名目和科考制度的实施。虽然科考制度与古代的选才方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所以,从隋唐开始,经历宋、元、明,直到现在,仍然通过科考来选举人才。
朝廷任命的官员,最高官职到三公九卿,以及辅佐皇上治理国家的大臣,大多是从进士里选取出来的。因为进士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学多才。参加科举考试而被授予官职的常山进士,在朝中为皇上建言献策;在朝外也施展才华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样的人才不一而足啊。
本县的人士如果羡慕当地前贤先辈的进士美名,就应该学习和效仿前贤先辈们的文才与品行,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夸耀前人的盛名与好处。(关于进士的志)
作者: 常山知县李瑞钟
译者:徐德河 姚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