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远家谱溯至先秦原始家谱叫甲骨家谱,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家谱。这个时期的家谱只是萌芽。
一: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是《世本》
中国家谱真正诞生是在周代,为什么这么说?周天子分封了大大小小国家,怎么区分跟周天子的关系远近呢?那么就要记录每个家族的世系情况,避免有的非嫡亲的家族子女混进来。这个客观需要促进了周代家谱的发展,这时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比商代青铜家谱的内容要丰富,讲述更加具体,有的青铜器上写有372个字——讲述了八代人。这些家谱对保持周天子给自己的封侯地位,巩固发展不可或缺。
大家都知道屈原,其实屈原是当时管理楚国王朝家谱的官。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家族世系情况掌握得非常严格,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到后来周代又出现一本书叫《世本》,这是周代谱系著作中,最完备、最系统的著作,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谥号以及其他事迹,共十五篇,学术界公认《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家谱正式诞生。
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开始是皇{贵}族化的,在宋代之后,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类平民化、家族化的文献。而历代家谱之中,精华与糟粕共存。因此如何将正确的家谱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关注家谱的人士中,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事。
据有关资料显示及相关专家考证:自夏商以来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家族世系。
春秋时期,各国王室的家族事务由专门设置的宗正来管理。
汉朝建立后,因袭秦制,设立宗正和专门机构管理皇族事务和掌修皇亲贵族谱牒。
西汉中期以后,宗族势力得到发展,附着于宗族藤蔓之上的家谱,尤其是私人家谱的修撰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增长。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谱牒年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高潮。
宋代是中国谱牒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字辈越来越被重视,成为各支血统明显的标记。
到了明清两个朝代,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汉族的每个姓氏基本有编修家谱的历史。
二:家谱的功能与作用: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历史档案,就是家的“史记”。翻开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变迁、人口繁衍、科第教育、创业发迹、成功之路等一系列史料。在旧谱牒中,序文、祖训、族规、家法、俚言等,大都反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孝、悌、忠、信、勤、慎、善、俭”等思想德行,倡导孝敬祖先,尊重老人,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诫人勿做坏事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正史、方志和家谱,可说是构成中华历史的三大柱石。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史和方志得到了普遍和有效的利用,而家谱由于私密性和印数稀少,尚存在着有待开发的广阔空间。可以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家谱必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另一热点和重镇,这从当前许多学术论文的写作倾向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在正史、方志和家谱中,家谱的可靠性最差,使用家谱中的文献,必须细心甄别真伪。
一般而言,家谱中较为可靠的文献是其人口资料,特别是世系图表中自本支始迁祖而下有明确生卒年月日的家族成员情况,对于研究人口学、遗传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刘翠溶的《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侯扬方的博士论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均是利用家谱记录的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历史人口学研究的成功之作。
三:常见 家谱附会虚构的伪作 家谱中最不可靠者是对本支始迁祖以上祖先历史的回溯,常见者多是攀附历史上同姓的帝王将相名人,有的甚至追溯到三代以上,以炫耀本族历史之悠久,血统之高贵。顾炎武就讽刺过曹操家族分别以黄帝、有虞氏、周武王弟叔振铎为祖先,是"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日知录》卷二三《姓》)。宋以后所修家谱攀附风气更盛,如民国三十六年由蒋文忠等修纂的十二卷木活字本《蒋氏家乘》,尊西周初年伯龄为第一世,至第九十六世蒋捷,一无遗漏,甚至还录有姜太公的赞语为证,明显属于附会虚构的伪作。 家谱中真伪掺杂、宝矿与陷阱同在的,是谱序、行状、传记、墓志铭、艺文部分。家谱中的历代谱序,对于弄清本族源流、迁出地、迁出动因,迁移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是研究移民史不可或缺的材料,但谱序中所言并不皆可信,作序者的署名也常有问题,大致明以前谱序作者可疑者居多,明以后谱序作者较为可信,谱序的内容也以序本支始迁祖以下部分可信度较高,序本支始迁祖以上部分则须慎重。 据国图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网站上大多数家谱文献属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它们大多出版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家谱中对始祖的记载,上溯到唐末宋初和明朝初年的比较多。不过,也有些姓氏如“诸葛”的家谱可上溯到三国时期,“姜”姓的家谱历史最远,可上溯到先秦时期。不过,“上溯到这么远,是因为部分家谱只能说明是同姓,无法详细说明各个分支的繁衍变化,所以附会的成分比较多,后人查阅时还需要甄别。”阅读了旧谱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的。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
四: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俗称代距(《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当然也有生活水准不同而言,富裕的一妻四妾,家庭困难的至死没取妻生育,致使没有后人。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8)古《旧家谱》会涉及到封地与职位职务的描述,地域的沿革起始 与职务每个朝代的称谓是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许多端倪,与时代不符合的,必有蹊跷,水分自然存在,想必 是后裔为了光宗耀祖,往家族的历史贴金而已,实属不必!
9)考究家谱的真实性也可以从墓志铭方面着手,看其与历史,地方志是否相吻合。一般情况下历代谱师会在谱序或者世序里造假,然而墓志铭方面是不容易造假的。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童化平整理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