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到民国3年间的约30余年时间,在云南流通着一种外型像传统牌坊建筑的银锭,《新撰云南通志》中记载为“牌坊锭”,当时云南普遍称之为“公估银”。
这种银锭因其外形像牌坊,故名牌坊银锭,也有人认为像马鞍,又称马鞍银锭。在西方由于这种银锭类似于马鞍,估又名为“saddle silver”。
牌坊银锭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银锭,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出现在昆明城内外,直至民国初年,是一种公估银锭。
官公估是官方任命的公估,由云南布政使特别指派童福盛、佘庆盛、周宝铨、陈元昌四人同时验色,锭面上加盖“银官公估童佘看”、“银官公估周陈看”戳记。此银锭左右有“银官公估童佘看”、“银官公估周陈看”印记。可见官公估制度之完善。
牌坊银锭自产生后经历了公议前期、公议、公议公估、公估、汇号公估和官公估等发展和完善阶段。
从中可以看出我童氏在银锭判定方面也有突出表现。
(通联员童海根摘编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