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氏,是中华童氏中一支重要的分支。客家童氏大都于南宋年间南迁至闽粤赣三省,继而迁衍至广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浙江等省。笔者对于客家童氏之谱有种特殊情怀,也搜集到了一些零散的资料。
广东梅州市兴宁县童氏源流一直是个迷,因为整个县童氏都没有老谱。其中一支黄陂岗背樟坑村童姓有二张祭祖文,上面有写先祖考妣名字,其中有一些郎名;还有一支位于兴宁县宁新街道横湖村童屋,祖传始祖绍(音shao)山公(当地客家话音绍同少),该支后裔居住于兴宁县城及围子坝长陂岭(景点文峰塔就位于长陂岭),又称“新童屋”、“老童屋”,老童屋有二世祖的像,但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还有一支位于兴宁县永和镇。由于没有资料,前几年就把此事放于一边了。
2021年2月,笔者在“赣南童氏”微信群看到网名叫“童长寿”的宗亲,显示位于赣州,因笔者一直在寻找连城童氏迁到赣州的分支,故添加了该宗亲,后又于连城迁到赣州市区的童文俅梓叔交流。后童长寿宗亲说他是宁都县长胜镇的,我还随口说了一句“那你跟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曹坊镇石牛村的是同一个祖宗的”,长寿梓叔还发了他们村的“童氏敬如翁祠重建功德碑”,上面清晰的记载先祖原居江西省临川县,后迁往广东省兴宁县嘉应州李子坝(后考证实为围子坝)居住,传至敬如公复迁江西,落户于宁都县长胜镇樟坑村,看到有关“兴宁县”字眼,笔者又询问了他家是否有谱,可惜的是他家没有谱,且人在外地,因不是连城童氏分支,故没有多聊。直到前两天赣州童文俅梓叔发来消息说他之前有一个同事也是宁都的,他家有族谱,本着对客家童氏源流的好奇,于是便向他询问是否可以发几张谱来看看。
宁都长胜樟坑村的谱显示,第一世泰郎、仲四郎。泰郎生安居,安居生伯明,伯明生四六郎、四七郎,四六郎乃福建汀州府(今属三明市辖县)宁化县石牛村童氏始祖。仲四郎公传十二世至铨翁公(甫伯次子,太学生,名国州,字少山),由江西抚州市临川而徙居广东兴宁县长陂岭。少山公生七子,长子志翁(名云路,字首松),葬于兴宁县围子坝,子孙居兴宁县;次子息翁(名俊,字敬山),子孙居兴宁县城内业儒;三子恩翁(名鳌,字建松),子孙居兴宁县长陂岭业儒;四子意翁(字养松),子孙徙他邦未见回乡;六子思翁(字近松),子孙居兴宁县。 志翁公次子见胜生子仪翁(字存体)、伦翁(字鸣体,又字敬如),敬如公复迁江西,落户于宁都县长胜里五十八都黄鳝坑(今长胜镇樟坑村),少山公后代很多葬于长陂岭祖山。笔者第一时间把宁都县童云梓叔提供的资料发与兴宁县童文浩、童永均梓叔,与宁化县曹坊石牛村的童盛钰梓叔交流。
根据宁都长胜樟坑村梓叔提供的谱,加上兴宁县长陂岭祖传始祖为少山公,其老童屋就位于长陂岭,祖山就位于长陂岭,可以肯定兴宁此支童氏的源流。改支雁门堂对联为雁门家声、抚州世德和龙川世德,因当地客家话“龙与临”同音,实际为“雁门家声,临川世德”。兴宁该支童姓分支正商议迁往宁都县进一步对接资料,在此特祝贺该支找到源流,对接上资料,也感谢宁都童云宗亲提供资料。
注:
一、经考究,该支谱十四、十五、十七世载名字中的“翁”子同“公”,并非名字或者字辈。
二、江西宁都县长胜镇樟坑村字派排列如下:元朝万兴成宏闻昭格列祖上先贤志,该支最快已传至“上”字辈。
福建宁化县曹坊镇石牛村字派自十八世(四六郎为一世祖)开始排列如下:祖德延喜发 兴盛衍庆长。
部分谱记载资料如下:
福建宁化曹坊石牛谱
江西宁都长胜樟坑村宗祠功德碑
江西宁都长胜樟坑村谱载(一)
江西宁都长胜樟坑村谱载(二)
江西宁都长胜樟坑村谱载(四)
江西宁都长胜樟坑村谱载(六)
广东梅州兴宁县长陂岭雁门堂楹联--抚州世德
广东梅州兴宁县长陂岭雁门堂楹联--龙川世德(实际为临川世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