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美籍华人父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月之内,辗转15个城市,行程达1500公里,以寻找祖父在大陆的生活轨迹。最后一站,他们来到故乡宝应档案馆,并联系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终于找到祖父和父亲在故乡生活的原始档案。
童虎父子在查档
美籍华人宝应“寻根”
6月13日,扬州市宝应档案局来了一对父子,老人今年76岁,名叫童虎,和他一起的是他的小儿子。老人是一位美国华侨,出生于台湾,早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并取得了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后来留在美国的大学任教,现在老人也担任上海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这次是老人第二次来扬州,他的目的是完成父亲童家驹的愿望,来故乡找寻祖父、祖母生活的痕迹并且搜集他们的相关资料。
老人到达的当天,宝应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开始全力查阅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却一无所获,这让老人很是失望。宝应档案局马上与淮安区档案局、国家二史馆取得联系,请求帮助查阅童虎祖父童振镛、父亲童家驹的有关资料。
6月24日,国家二史馆查阅到老人祖父、父亲的相关资料。7月10日,国家二史馆将查到的资料迅速通过邮件发到美国,老人看到其祖父、父亲的消息,很是兴奋,表示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愿望。
大洋彼岸寄来“纪念笔墨”
昨天,宝应县档案局收到来自美国的资料捐赠,童虎将其祖父童振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的手笔资料,拍成照片发给宝应县档案局,给宝应县档案局作参考之用,同时,也圆了他父亲童家驹的“归根”梦想,希望宝应县档案馆给予收藏。
这两页手笔资料写于1906年,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约300页中国留学生的“纪念笔墨”中。童振镛先生的两页手笔,可看出他那时心胸之豪魄。尤其是那页有26字的手笔,他非常有技巧地将东(保东亚之和平)、南(助南非之独立)、西(直冠乎西欧)、北(取法乎北美)全包括了,也许他在“暗示”我们中国人的抱负是在“全世界”。
两代人的颠沛流离
据悉,童虎的祖父童振镛是扬州市宝应县泾河镇驸马营(现大同村)人,1908年官派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攻读法律,后来成为淮阴县律师公会评议员。1910年毕业于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回国后做过律师。1911年童虎先生的父亲童家驹在宝应出生,回来在国民党党校任职,跟从部队转移到过南京、重庆等多个地区,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最终于1949年跟随国名党军队撤退到了台湾。
童虎的祖母是一位出自名门望族的日本女子,后来跟随其祖父来到中国生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到宝应县黄浦镇大同村。祖母勇敢地站了出来,劝日军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同时也劝村民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以免造成伤亡,最终成功使得大同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村民们为此感激不尽。 通讯员 扬档轩 刘英
实习生 魏婷 记者 姜涛
76岁美籍华人写给故乡的感谢信
童虎先生临别前曾给宝应县档案馆留下了一封感谢信,充满对故乡人民的谢意和怀念。信这样写道:
首先, 谢谢你给我及小儿致刚在贵处拜访时的大力协助和盛情的招待。
我们都已平安返美国, 也已经将“时差” 改了过来。这次去中国的“寻根”之旅, 主要之目的,是要寻求任何资料或文件有关:
(1)我的祖父童振镛先生(1878—1960)。
(2)我的岳父孙迪堂先生(1906—1958)又名孙洪烈、又名孙怡。
(3)我的岳母赵志振女士(1903—1976)。
我们在中国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兹简述于下:
(1) 在中国走访了十五个城市。
(2) 约旅行了近15,000 公里。
(3)我们乘了飞机、铁路动车、长途巴士、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面包车、三轮小机车(在故乡农村小路上)和租来的自行车……
(4)拜访了政府领导、省/市/县的档案馆(局)、地方志、公安单位、大学、教授、历史学者、朋友、亲戚、老乡及老乡亲们……大约有60人,都得到热心和盛情的支助。
(5)由于“时过境迁”,加上中国自满清末年至现在100多年来,动乱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 我们能寻到的资料有限, 难免有些失望之情,但仍有些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等我们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告一段落,再向你报告,那时也可能有再请你帮忙之事, 就再麻烦你了。谢谢!
即祝 事祺!
童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