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本地童氏家谱首修年代比较久远,家谱记载历代外迁的也比较多。老人们常说:家谱有记载,某某地某某地童氏都是本地迁出去的,因此是同宗。但家谱记载又非常简单,一般仅仅是“ A公迁B地 ”下面就没有记载了。请问像这种情况,“ A公迁B地 ,B地童氏就一定是A公后裔”吗?
答:你问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宗亲特别是老年宗亲往往会认为:家谱有记载,A公迁B地 ,B地童氏就是A公后裔。
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这样看:(1)首先,家谱有记载“A公迁B地 ”,除了明显带杜撰痕迹的外,一般情况应该属实,历史上A公确实曾迁至B地,这一般是无容置疑的。而且迁徙时间、地点等等越明确、越详细的,准确率越高。
(2)寻根问祖,考证地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考证时必须注意,历史上一处的地名不是永久不变的,同一处的地点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地名是常见现象,同一个地名被各地重复使用也是常见现象。从这个角度看,“A公迁B地 ”,此历史上的“B地”是否就是现在的“B地”,这是必须首先考证清楚的问题。
(3)要详细核对双方家谱的记载。不能本谱有载历史上A公曾迁B地,就想当然的认为现在B地的童氏一定是本谱记载的A公的后人。因为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是千变万化、异常复杂的。本谱记载的A公可能迁居B地后,后裔又迁往它处;或者因长期失去联系,这A公的后裔势单力孤,与迁入地当地的童氏家族“合了谱”或“归了宗”;也有可能是,他或他的子孙辈或变更了姓氏或入赘了别姓;更为可能的是,A公或他的子孙辈因战乱、疾病、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完全断绝了子嗣......而B地的童氏,历史上也可能不止现今的一支,有的迁入后又迁走了,有的断绝了子嗣,能够完整延续下来的家族的概率并不高.....总之一切皆有可能。除了未来可以用DNA比对AB两地遗传因子的方式进行考证外,目前只有当A、B两地宗谱等资料记载在祖籍地、先祖姓名、年代、宗祠堂号、字辈排行等等要素记载完全或者基本相同时,才可以认定是发源于同一个源头,是近亲关系。
(4)考虑到历史上许多家谱的“合谱”、“归宗”或“分谱”、“分宗”的因素,有的一地或多地的宗谱合了又分,分了又合,其中的关系是非常复杂而混乱的。加上许多宗谱历史上不止一次的断修,又不止一次的续修、补充、加工与润色,因此许多家谱的记载变得更为复杂,与历史的原貌可能渐行渐远了。因此珍惜家谱记载,但又不迷信家谱记载,这是我们后人应有的客观的态度。
(童氏宗亲网 童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