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必大,生于南宋淳熙癸卯年(1183)二月十五日。字本原(一说本厚),号梁仁,义乌稠城西门人,稠西童氏五世祖。邑儒杨忱中弟子,授竹山县令,劝农兴学,有惠政。擢安定知府,因平裔(夷)寇以身殉国。
婺剧《碧血丹心》(又名童公传)中 的童必大剧照
童必大幼时家贫失学。西门陈姓宗祠有塾师见其聪明伶俐,遂免费收为弟子。他边做杂活,边学文化。除熟读《诗经》之外,还接受宗泽、岳飞抗金事迹的熏陶,从小立下救亡图存之大志。
庆元六年(1200),童必大入县学为邑庠生。曾与喻国衡、许复道、朱元龙等同入乡贤、进士杨忱中门下,“英颖奇瑰,质美而嗜学,博究群书”。
嘉定十年(1217),童必大得中吴潜榜进士,授职竹山(今湖北西北部)县令。
宋自靖康之难,金兵入侵,康王赵构南渡以来,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生活悲惨。竹山县穷乡僻壤,曾几度遭金兵劫掠。童必大到任所见满目疮痍,百姓叫苦连天。童必大遂告示城乡:凡垦荒一亩,县衙供给种子一斗;垦荒十亩,供种子一石外,另有奖励。他同时劝民栽桑养蚕,改良土壤。竹山县在奖励农桑政策下,开垦荒地数万亩。民众早出晚归,精耕细作,收成颇丰。自此百姓衣可御寒、食能饱腹,安居乐业。
竹山县为渚河源头,县内河长近百里。秋冬时节河水干涸,而开春又淫雨绵绵、泛滥成灾,百姓以为龙王作怪。故竹山县民每逢农历七月半就举办龙王庙会。童必大身为县令,入乡随俗,庙会时与各都图坊隅保正磋商治理渚河方案。在童必大筹划下,将河床分成数十段,按都隅分摊,实行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施工时先疏浚河道,再驳土砌墈,蓄水拦洪。分段建造滚水坝、蓄水闸等水利工程。此后,渚河长年蓄水灌溉农田。时江南灾荒频仍,民不聊生,朝廷数出丰储仓米赈济灾民,而竹山县却连年丰收,未动用—粒库粮。
童必大还利用文庙创办县学,招收贫家子弟入学。在文庙前的“万世师表”牌坊右侧,经他倡议兴建了一座七层楼阁式的文峰塔,每层塔楼之内分类收藏经书典籍。文峰塔建成之时,童必大亲撰《竹山文峰塔记》,说明此塔乃为文而建,与佛家的宝塔不同。佛家宝塔内藏佛经,而文峰塔内藏《四书》、《五经》。祭塔之日,观者如潮,城乡之间,众口皆碑,皆称童必大为竹山的真正父母官。童必大治理竹山,“忠信廉明若古循吏、惠周于民、政绩炳朗、为诸邑最。”
竹山文峰塔
童必大 因任竹山县令政绩卓著,擢升为六品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节推。后因父丧丁忧回乡尽孝,又补擢礼部员外郎。不久又因母丧回义乌,隐居课读十余年。
淳佑十二年(1252),因同榜状元、右相吴潜力荐,宋理宗起用忠勇老臣,童必大虽年已逾七旬,仍因推复起任安定知府。
安定府府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境)。童必大到任之初,即为了解民情,轻装简从,迎着高原寒风,踏着丝路飞雪,风尘仆仆巡视管辖之地,倾听民声,熟悉各少数民族之风俗习惯,掌握各民族间睦邻友好及矛盾纠葛诸情。兴学校、课农桑,百度维新,四方向隅,稳定了社会秩序。百姓称他为“牧伯之贤、生灵之福”。
蒙古灭金后,即把南宋作为并吞目标。1258年,蒙军逼近安定府境。童必大立即下令戒严,自己跃上马鞍,亲率百姓和府兵迎击。蒙军胆怯溃退,宋兵凯旋而归。
婺剧《碧血丹心》剧照: 童必大在安定城楼怒斥蒙将
次年,狡猾的蒙军増兵后又大举入侵,围攻安定府城。童必大一面派人要求各属县火速增援,一面亲率府兵出城迎战。部将劝其在后督阵,童必大曰:“余,社稷寄也。生死有命,忠孝岂能两全!吾将卫斯土先驱以殉。”说罢拍马挺枪冲出府城。府兵随后拥上与蒙军格斗拼杀。
童必大老当益壮,马上奋敌六人。正杀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之际,不料战马被砍伤后腿,长嘶一声,后蹄腾空跃起,童必大摔下马背,被蒙兵乘势一刀,砍走头颅。部将和府兵奋力冲杀,抢回童必大的尸身。时为开庆元年(1259)九月二十九日。
士民悲号,如喪考妣。安定府披孝举哀,用香樟木为童必大雕刻了一个人头,与尸体一同入殓。随后护送灵柩回原籍。朝庭闻报,追赠童必大为中议大夫,又钦赐金头,谕葬五里头童山之原,时为1260年八月。
童必大娶暨阳寿氏,生二子童廷聪(明经、授怀远令)、童廷聘(阴授通直郎),有孙五,曾孙八。曾孙女一嫁稠城黄铸,生子黄溍,乃元代大儒也。
明万历丁未年童必大入祀乡贤。清康熙二年复入祀县乡贤祠。雍正五年,入祀县忠孝义祠。西门街上耸立“崇祀名贤”骑街木牌楼,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后人因其忠义,多有诗赞。本县大尹商玕孙诗云:
莅官已著龚黄绩,临难还成张许仁;
文章饬治只余事,节义如公复几人。
同门进士许复道哭以诗曰:
承平瞴仕亦何难,遇变谁当虎豹关;
血战孤城身死义,忠魂凛凛在人间。
主要参考资料:
(1)《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
(2)《<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3)《稠西童氏宗谱》童必大墓志铭
(4)古安定府(泾州古城)实地考察
(摘编自杨为国<<义乌名人传>>,童晓2008.8.18考证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