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斐(1865年-1931年) 字伯章, 1865年生于常州府宜兴县芳桥镇。幼时家道中落,几至赤贫,其发奋读书,师从本县精通四书五经且酷好昆曲、古乐的徐舍美栖宗亶卿(宗震名之父)13年之久。后童斐中秀才, 曾做塾师和官府幕僚, 又求学于江阴南菁书院, 1903 年中癸卯科举人, 此后任宜兴周铁竺西学堂校长。1907年11月常州府中学堂创立,应监督屠宽之聘任国文教员,1911年任学监。辛亥革命期间,童参与常州地区革命,任常州军政分府秘书长。1913年7月12日,按江苏省公署令,常州府中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任命童斐为校长,兼授国文。他在该校共19年, 掌校12 年, 为该校解放前10 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童斐是一位治校有方的杰出校长, 任职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局动荡,办学困难重重。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使学校蒸蒸日上,成绩斐然。童斐一上任,就为五中制订了校训:“存诚、能贱”,并制成两块匾额,悬挂在大礼堂的墙壁上。每当新生入学,童校长第一件事,便是讲解校训:“存诚,就是做任何事情,包括读书求学,待人接物,都要诚心诚意。能贱,就是不要以为进了五中,就自认高贵,仿佛处处高人一等,而不屑做一些平常的琐屑之事。要看得起普通人,要习惯自已做一切平凡的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回忆说:“1918年我进常州中学,童伯章校长为我们新生讲校训,两句话,四个字,一曰存诚,一曰能贱。我铭记在心,一生受用。”他文学功底深厚, 学识渊博, 才华横溢, 能诗善文, 讲授国文绘声绘色,深受学生欢迎。他指导学生作文,就同一命题, 亲自用三种笔法写出三篇不同的文章,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时传为美谈。童斐平日庄严持重,步履不苟,同学都称他为道学先生。然而他在课堂上却判若两人,国学大师钱穆说他上课“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学生都爱上他的课。一天,童斐讲授《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讲到图穷匕首见时,突然到讲台上翻开地图,赫然露出一把匕首,他迅速拿起,掷到课堂对面的一堵墙上,刀锋直插墙内,接着又迅速绕着讲台快跑,仿效荆轲追秦王的样子。同学都目不转睛、心情紧张地盯着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刀光剑影、诸侯争雄的时代。童斐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课风采对钱穆以后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童斐管理素以严格闻名,聘用教师,则注重实际才能。1915年他聘用原在校肄业、年仅20 岁的刘天华回校任校军乐教员,不久又聘他为音乐教员,其后学校军乐队在历次全省运动会中均名列第一。他常与刘天华一起探讨改革音乐教学,曾尝试以基督教圣咏方式咏唱中国古典诗词等。童斐为刘天华日后音乐事业的腾飞铺设了平台。1932年刘天华逝世后, 不少人欲为之撰写墓志铭和碑文, 其兄刘半农说:“只有三个人才有资格给天华先生写墓志铭和碑文。 第一个就是童伯章先生, 他是首先发现天华的伯乐, 由于他的大力支持才使天华在常州五中教了7年书, 为以后跨入音乐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童斐在课余游艺会成立昆曲组,教授学生昆曲。生、旦、净、末、丑诸角色,他都能一一分授演唱。刘半农、刘天华、瞿秋白、张太雷、钱穆、吕叔湘、储师竹等都跟他学习昆曲。校中经常彩排上演《长生殿》等剧,钱穆扮演《长生殿》中的郭子仪。瞿秋白则学唱过《拾金》一折。钱穆曾在《八十忆双亲》一文中说,自已到晚年犹能以丝竹唱曲自娱,实得益于母校昆曲组的培养。童斐不仅是他的国文老师,而且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他教授钱穆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乐器的演奏技巧,钱穆尤爱吹箫,晚年说:“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年逾七十,此好尚存。实为余平生一大乐事,则乃伯章师当年之所赐也”。 童斐还亲自作词编曲,用昆曲曲牌【解三酲】为私立常州中学校创作了《私立常州中学校校歌》,此曲旋律与文词字声配合贴切。旋律顺畅,跌宕起伏有致,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 激励学子继承和发扬光大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童斐还长于书法,闻名于常沪地区。曾书写字帖多本, 供子女练习,惜毁于“文革”。每当学生毕业, 他总为一些学生题词。他曾为毕业生夏翔(今为清华大学教授)书写一联:“古人惜寸阴,丈夫志四海” 。把精美的书法和深邃的哲理熔于一体, 这副对联, 至今仍悬挂于夏翔教授的卧室。 1925年, 童斐辞去校长职务,应上海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之聘, 任该校教授、国史系主任,为学生讲授曲学课程。并写成《中乐寻源》一书,该书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曲学大师吴梅在序文中称赞他“所论金元乐名之异同,宫调正犯之要妙,多有前人未发者”。《中乐寻源》上卷论中国音乐起原、律吕、乐器、宫调音韵、谱式、声歌。卷下为论述歌谱之作,论述南北曲源流、板式、声歌等。吴梅说:“《中乐寻源》备论八十四调之原,乐器弦管之法以及聆音作谱之方.复取古代旧谱一为之修订。上自《关鸠》.下至唐宋词南北曲粲然毕具,自有乐书以来未能或之先也。”在光华大学任教期间,童婓依旧潜心教授同学昆曲,后任北京昆曲研习社(由俞平伯开创)社长的张允和在校期间向其习曲。(祖籍宜兴的学者周有光即张允和夫君,周的母亲宜兴人徐镜芙亦会唱昆曲。)张允和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到:“五十五年前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我们女同学有一个昆曲组,特请童伯章(斐)教授教昆曲。他教的第一支曲子是《拾画》(《牡丹亭》中一折)的“颜子乐”,第一句是“则见风月暗消磨”,伯章老师那时鬓眉斑白,他那微摆着头,觑虚着眼,一板三眼替我们拍曲子的神态,还在我眼前。”1931 年2 月26日, 童斐于苏州浒墅关寓所去世, 享年67 岁, 归葬宜兴。常州中学为其举行了追悼会,缅怀他为学校发展作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