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童氏非遗传承人----童全灿、童宝松、童正洪、童布端、童拓基
发表时间:2013-6-14 21:49:16     新闻来源:     阅读:2630次

童全灿:前童元宵行会代表性传承人

 

[编者注]前童童全灿是浙江童氏宗亲会理事。

 

  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游艺活动。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主要是为纪念童氏祖先(濠公)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也为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丰收。其主要活动有鸣群锣、抬鼓亭、舞狮子、放铳花等。发展到今天,前童元宵行会已是宁海家喻户晓的大型集会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前童元宵行会内容丰富,规模浩大。代表前童童氏十八房的鼓亭、抬阁、秋千,是行会中的重要观赏项目。这些形式各异的鼓亭、抬阁、秋千一律采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每一件器具都有它的名称和独特内涵,忠孝礼义、儒家耕读的思想体现其中。行会时,这些器具上坐有古装打扮的小孩,每一杠都演绎着一个历史故事,随着车轮的滚动,人物交替出现。前童元宵行会还有舞狮闹房,送铳花筒的习俗,热闹而有趣。行会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人文价值,以及民俗历史研究的价值。

  前童元宵行会代表性传承人童全灿,是元宵行会的第二代主持人。他性情活跃,热心公益事业,幼年时就开始参加前童的行会活动。1947年,年仅十岁的他就踊跃扛头牌,晚上和众人提着灯笼供送濠公老爷回庙宇,乐此不疲。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童全灿成为行会活动的骨干分子,积极参与行会策划活动,为行会的举办和发展出谋划策。

  1995年,前童举行建村760周年活动,因文革而一度终止的元宵行会终于得以恢复,而身为前童村党支部书记的童全灿正式主持行会工作,统筹安排行会的各项活动。他游说各房派将鼓亭、抬阁、秋千集中到镇里的鼓亭馆,修缮破损的行会器具,逐渐恢复了行会的宏大规模。

  2006年,前童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的称号。借助这一良机,童全灿等人进一步积极挖掘元宵行会的文化内涵,并不断开发前童古镇旅游资源,使这一古老的游艺活动老树开新花,同时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此外,他还曾积极配合县政府将前童的鼓亭、抬阁、秋千搬到上海、杭州等地,进行多次展示,使前童元宵行会不仅在浙江地区有了名气,而且在整个华东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童宝松:德清舞龙第一人

 

来源:德清新闻网  时间:2013-05-09

 

 

         “ 龙尾跟上,龙头路线走准,注意节奏感……”在德清县乾元镇金鹅山村童家墩,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十余名舞龙队员正在排练,龙头正前方站着一位皮肤黝黑、灵活精干的男子,他时而弯腰、时而走动、时而挥动双臂,引领、指挥着这条巨龙翻滚跃动。他叫童宝松,是省级非遗项目乾元龙灯会的传承人。

       今年初,浙江省文化厅开展的2013最美中国年·浙江年俗寻访活动评审结果公布,我省26个最有春节文化特色地区名单出炉,德清县乾元镇的乾元龙灯会榜上有名。恢复的乾元龙灯会沿袭民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传统,十多年来,乾元镇各村恢复的龙灯至今已达十多条。童家墩舞龙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包括具有六代以上传承谱系的德清最早龙灯之一的童家墩老龙,各种传统龙俗不仅保留完好,每逢元宵期间,整个村100多人均出门调龙,三代同舞,场面颇为壮观。

       今年64岁的童宝松是童家墩舞龙队的队长,从13岁开始舞龙的他已有51年的舞龙经验。据他介绍,童家墩现在的这支舞龙队已有8条龙灯,舞龙队员都是村民自发加入的,年纪最大的已有70多岁。在一户村民家的阁楼上,他还带我们看了村里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老龙头。这是一个用竹篾扎成骨架、糊着桃花纸的龙头,龙嘴里有一块木板,是用来安置蜡烛的。这个龙头已经有70多年历史,木板上的蜡烛油已经积得很厚,整个龙头有50多斤重呢。现在我们童家墩有三户人家家里存放着已经退役的龙头、龙灯,他们都好生看护着,是不能随意搬运移动的。

       童宝松小时候看过父亲扎龙灯,他自己参与扎龙灯就有过三次。新龙的眼睛是要用纸包住的,一定要到附近的河边、漾口去开睛,一般是由舞龙头的人来把纸揭开,还要放鞭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舞的不仅仅是一条龙,而是在传承一种龙文化。

为了迎接第十三届浙北乾龙灯会,去年底,乾元镇6个村都新组了龙灯队,童宝松和他的两位队友被轮流请到各个村去授课,童家墩舞龙技艺有了更广泛的传承。我们村里去年还组织了女子舞龙队,队员大多是嫁进童家墩的媳妇,如今也开始继承这个老传统了。

        童宝松说,童家墩人人都会舞龙,不仅他的两个儿子会舞龙,他18岁的孙子也已经好几次参加舞龙表演了。在我们童家墩的舞龙队伍中,像我孙子这样的90已有近10人,这让人看到了乾元龙灯会的旺盛生命力,也让我更加坚信:舞龙的传统习俗一定会在童家墩世世代代继续传承下去的。

                                                                                (作者:陈德明 余筱璐)

非遗传承人童正洪:“构树皮造纸”活化石‏

 

 

        “构树皮造纸工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先后有72道工序。纸质经久耐磨,用途广泛。改革开放以后,当地造纸人越来越少,造纸工艺濒危失传。

          童正洪,男,现年48岁,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人。

         ★传承人心语

          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一项传承了蔡伦造纸术的古老造纸技艺,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活化石的构树皮造纸工艺,如今虽濒临失传,但仍在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可见踪迹。8月末,笔者来到木格岛村,见到了从事该项造纸工艺的童正洪。他告诉笔者,目前,该村构树皮造纸工艺已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原始的造纸术看到了被拯救的曙光。

        “我们童姓的老祖先是湖南的,蔡伦也是湖南的。老祖先从湖南迁到叙永,也把这门手艺带了过来。童正洪介绍,他1岁多时,因意外造成下肢受伤致残,只能一颠一跛地走路,长大后不便外出打工,在父亲的指点和自己的观察下,才学到了这门造纸技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会造纸的工匠嫌收入不高都不造了,但童正洪仍在坚持。童正洪说:这尽管是小作坊经营,还是有生意,收入基本够家庭零用。

         童正洪造的这种纸颜色白而亮,纸质经久耐磨,叙永当地又叫精纸,取其经久耐磨之意,贵州人称皮纸。在当时,这种纸远销到云南、贵州等地,主要用来制灯芯,剪鞋样,制作鞭炮,扎灯笼等,用途十分广泛。

         采用构树皮造纸,是民间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土法造纸技术,其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分为采料、晒干、泡料、舀纸、揭纸等共72道工序。数百年来,当地人以岩洞为厂房,挖地为池,引用沟水,家庭式作业。当地民谣形象地道出了造纸人的辛劳与酸楚:有女不嫁纸匠家,裤子扯破齐屁股丫,屋头提起针线撩裤子,门外又喊打构粑。

         每年农历十月,童正洪就和家人一起在河边搭建一座草棚,作为他造纸的简易车间。从搭茅草棚开始,童正洪一干就是半年。他们一家人往往从天蒙蒙亮就到车间,一直工作到深夜,一站就是十七八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都在车间里不停地舀纸、压纸。除了干农活,单造纸一项,一年还能挣2-3千元,再苦、再累,还是值。谈起造纸的艰辛,童正洪很坦然。

       由于现代造纸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纸逐渐被质优价廉的各类纸张取代,濒临灭绝。童正洪和他的族人们,正艰难地传承着这项祖传的手艺。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有了政府的保护,我们的信心更足了……”获悉构树皮造纸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再列入地方政府的保护规划时,童正洪苍老的脸庞上绽开了笑容。

 

非遗传承人童布端:问根兰秀  自在行吟

 

http://www.daishan.com岱山新闻网 2013424日 

 

 

 

 

  这里收罗百态,或奇根怪枝,或精雕细琢,或木香扑鼻……走进童布端的兰秀博物馆,我们也随之领略了一段几十年的人木奇缘。

 

 一生与木结缘

 

  16岁时,童布端开始做木匠,从此跟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好木材,喜欢好工艺,这样的喜好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在博物馆的正厅,记者见到了童布端最得意的收藏。几张旧凉床,为老人早年在秀山民间得。

  古人的工艺的确精妙,这些白色的花纹全是牛骨,都是用手工镶嵌上去的。看得出来吗?抚摩着牛骨镶嵌的花纹,65岁的童布端说不出的喜欢。

  据他介绍,工匠们会先对牛骨进行软化处理,削成一张张硬币厚度的骨片,然后在木头上雕出各式花纹的槽,再把牛骨片轻轻地敲进去,然后依槽纹在骨片上雕出一模一样的花纹,再把高出木头表面的骨头去掉,嵌骨就算完成了。

  过去,岛内的富贵人家都喜欢这样的床,常跑到大城市去买,咸鳓鱼挑去,花凉床抬来

  内行看门道。木匠出身的童布端当初一见到这张床,就知道它是个好东西。20多年前买的,当时好像花了2000多元。

  镂空、精雕……类似的家具老工艺,童布端还收藏了不少好东西。

  在秀山,木痴童布端慢慢名声在外。后来哪里有什么好的木头,哪里发现好的树根,大家都会找我。

  可能是老童痴心向木,不少名木也远渡重洋,千里相寻。

  兰秀博物馆大门外放着几大截圆木,直径约有一米,经岁月流逝,风吹雨打,略带沧桑。

  这根木材来自大海,也不知道何时落入大海,到底在海里漂了多久。只是最后随着潮流漂到了秀山,几年前被我看中买下。轻轻抚摩着这些圆木,童布端满眼的喜欢。他告诉记者,这应该是红花梨,用斧头轻轻一刮,可见绛红色的树

  因为木头太重,童布端让人按比例锯成三截,运到博物馆门外。

  十来年前,童布端还在海边捡到过一方榉木,他精心打造了两套方桌和木凳,采用平面挖角等绝顶手艺,嵌以红木梅兰竹菊图饰,成为博物馆的经典作品。这嵌图的技艺,正是童布端从收藏的凉床中借鉴而来的。

  大自然的作品

  除了喜欢收藏,童布端还喜欢种植盆景。一些盆景枯死后,他不舍得扔掉,就开始学刻根雕。

  6年前他无意中看到一棵枯死的野茶花树根,由于年代久远,这段树根还包着一块石头,石木浑然一体,极为难得。不到一天的时间,童布端雕琢出来的一条盘着石头倒游的龙形根雕便摆进了展览室。

  当然,一蹴而就的根雕并不多见,更多时候根雕创作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有时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有时候,一些树根在我这里呆了好几年,才突然灵感涌现,创作出一个根雕作品。童布端认为,灵感很重要,创作者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一次回家途中,他遇到了一群孩子围着路边一段树根嬉戏,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哞哞羊。走近一看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整个树根成S形扭曲,童布端突然有了灵感。

  他将这段近两米长的树根创作成了一匹回头张望的麋鹿。取名为路在何方,通过这头回头张望的麋鹿,赋予其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寓意。

  根雕过程中,对于树根材质的选择也大有讲究。

  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童布端介绍,同时,生长在山林,峭壁等恶劣环境的树根往往奇崛遒劲,容易创作成好的根雕作品。

  创作的构思,首先得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将艺术创造的痕迹隐藏起来。每一件根雕作品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作品,可遇不可求。至今,童布端已经创作了60多件根雕作品。他说,创作者只是一个挖掘者。所以对于同一件根雕作品,谁都可以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理解。

 

来源:岱山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周业尧 何丹燕 文/摄  编辑: 叶建华 

 

 

 

 

 

非遗传承人童拓基:我要把兰溪的昆剧带去台湾

(视频

 

具体请看视频:http://www.36tv.cn/viewnews-173480   

 

 

 

                                                                      (本组文章推荐人  童海根)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童氏名人
·江山县令童必大(字其昌) (2024-9-18)
·前童“逆子”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宁海县首任县长童先林 (2024-9-4)
·前童“逆子”2——中华民国开国宁海县首任知县童建侯 (2024-8-29)
·前童“逆子”1——辛亥革命浙江省首任临时都督童保喧 (2024-8-23)
·童利民,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24-4-13)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