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关爱抗战老兵网-论坛-发现老兵
出生于1918年4月3日的童老, 如今已是年届95,祖籍宁海,世居前童。 抗战全面爆发时, 他正值风华正茂之年青,说起当年的理科娇子,老人依稀还有洋洋得意之情, 而说起文科的落寞,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经过初中两年又高中半年学习,为响应国家抗击日寇的号召,于1939年初报考黄埔军校,其时考点设在东阳,老人步行跋涉经宁波由天台入东阳参考。随后报刊登出被录取的通知,老人被送到天台后转辗经义乌到达金华报到,此地学员共编有一个大队,四个中队,老人其时属于第四中队。据回忆,训导主任叫童学训。
1939年,是抗战最困难的几个年份之一,众多学员为了抵达位于陕西西安的军校目的地(老人考入的是黄埔十六期西安分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据老人回忆,他们一行从金华出发,途经江西南昌,宁州,在抚州遇汉奸出卖,被做了标记,遭到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颇多伤亡,然后,又在樟树镇沿铁路线至萍乡。蒋经国为他们做了热情洋溢的动员,其后,再经湖南株洲,湘潭入长沙。当时,老人所见长沙一片瓦砾,只有两排空房子,因敌情凶险,老人他们弃岸登船,两个中队三百余人沿洞庭湖行至宜宾,遭日军封锁不得登岸,又行至宜昌,藏躲于租界之内,躲避险情后抵达当阳,襄樊,这一段过程中,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时刻必须抱着刺刀,防止反光被日机窥见而遭轰炸,最后,过湖北六合(现属安徽),河南内乡,越秦岭,到达咸阳。
从金华出发,到达咸阳,整个行程八十三天,其中不乏一天百多里的急行军,所有学员到达军校后被编成三个大队,分别是一大队步科,二大队骑炮,三大队工通,老人被编入二大队十六中队,中队长侯奇,湖北人。
在军校学习期间,老人所经历最凶险的就是一次是九架日机平飞轰炸,卧倒的老人军帽上的帽徽竟然被炸飞,老人幸而大难不死。
1941年,时值二十四岁的童老毕业,进入骑兵第10师30团机枪连,任中尉排长,稍后又转任第3连任上尉连长,其时师长谭辅烈,团长邹平,老人带连队认真刻苦,肯动脑筋,曾得到全师检阅比武第一名并获嘉奖。为了身处北方解决语言关,老人还苦学普通话,以至浙江同乡竟听不出口音。据老人所述,部队一直在陕西宝鸡,陇县及甘肃平凉,静宁一带驻防。
1945年,骑兵第10师派驻2个连队进入内蒙,老人所带连队亦是其中之一,驻地是爱济纳旗(音同)。
因部队属骑兵,所以一直处于设防状态,未与日寇直接正面开战,这也是老人深以为憾之处。
1947年,因父亲过世,老人回乡奔丧,后一直在家务农,也正因为如此,解放后未受政治冲击。
整个过程,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老人惊人的记忆,所有内容,都是一气道来,未曾有半点停顿。细节更是指手比划,反复多遍毫无差错。老人看似木讷拘谨的背后,竟藏着火一般的热情,或许是打开了尘封许久的回忆,老人非常健谈,滔滔不绝,于我们再三告别之际,还是一再跟我们讲诉当年的细节,如今的身体…..眼中满是不舍之意,令人心酸。
童老身体康健,生活规律,已95岁高寿,一点无迟滞垂暮之感,问询家人,得知老人基本无病无痛。
目前老人小儿子(第二任妻子所生)在上海做生意,家里有儿媳及孙儿小两口照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的孙子小两口,异常好客,非常谦恭,均属敦厚有福之人,替老人高兴! 如今有子孙绕膝可以照看!
童老的第一任妻子与大儿子均在文革中含冤病故,令人悲痛!
家庭经济条件应属还好,子孙也都有相当不错的工作,老人生活无虞。
(童海根推荐稿) |